川芎嗪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2012-05-17胡刚
胡 刚
贵州沿河县人民医院,贵州 沿河 565300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老年人,但在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也可发病,该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目前,临床上脑出血尚无非常理想的治疗方法。川芎嗪一般应用脑梗死的治疗,并且有一定的疗效,而用于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报道较少。近年来,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川芎嗪治疗脑出血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筛选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依照以下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诊断和筛选[1]。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脑CT提示为脑出血且凝血功能正常;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内;生命体征平稳;常规治疗1周后血肿吸收不明显,血肿周围水肿明显。排除标准:由其他系统疾病、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引起的脑出血;合并严重消化道出血、休克、有易出血素质、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血肿破入脑室和(或)蛛网膜下腔者。
1.3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的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脑出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5479)100mL静脉滴注,对照组加用生理盐水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
1.4 疗效评定标准
依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功能评定标准评估治疗效果: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或增多18%以上。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见表1,经χ2检验,两组患者性别无统计学差异(χ2=0.205,P=0.651>0.05);经两独立样本的 t检验,两组患者的年龄无统计学意义(t=0.913,P=0.365),经χ2检验,两组出血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7,P=0.772>0.05);因此,可认为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基本一致。
表1 患者的一般资料()
表1 患者的一般资料()
组别 年龄()性别男 女出血部位皮层下 外囊 内囊 合计治疗组对照组1816222451.36±6.9852.45±7.6516132022454040
2.2 治疗效果比较
经检验,两组的显效率有统计学差异(χ2=39.767,P=0.000),治疗组有效率(97.50%)远高于对照组(50.00%),提示川芎嗪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优于常规治疗,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n(%)]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近年来,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成增高的趋势,该病的临床表现一般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一般情况下还伴有躁动、嗜睡甚至昏迷;血肿对侧出现偏瘫、瞳孔的变化,早期两侧瞳孔缩小,当血肿扩大,脑水肿加重,遂出现颅内压增高,引起血肿侧瞳孔散大等脑疝危象,并出现呼吸障碍、脉搏减慢、血压升高等。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动脉瘤破裂引起出血。高血压还可引起脑小动脉痉挛,导致远端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产生出血。如果脑内动脉壁薄弱,中层肌细胞及外膜结缔组织少,且无外弹力层,高血压脑出血可能多于其他内脏出血。在脑水肿形成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能够达到疏通微循环、清除自由基,促进血肿吸收和水肿消除,从而使脑组织得到最大程度的挽救。
川芎嗪是从中药川芎中分离的一种生物碱,即四甲基吡嗪。现代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川芎嗪可明显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动脉压及冠脉阻力;有增进微循环的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静脉分路血栓;同时还有神经节阻断、降压和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目前临床主要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等和冠心病、心绞痛等治疗,并有一定的疗效。
本研究采用川芎嗪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97.50%)远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67,P=0.000),故可以认为川芎嗪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优于常规治疗,且治疗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