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道教授用分经辨证和气至病所针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经验
2012-05-16李兰媛
李兰媛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天津 300193)
李志道教授用分经辨证和气至病所针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经验
李兰媛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天津 300193)
简介:李志道(1941-),男,教授,1968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2003年于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退休,多年从事针灸专业教学及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曾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为全国统编教材《针灸处方学》主编、《经络腧穴学》及《针灸推拿学》副主编,发表论文论著数篇。
坐骨神经痛;分经辨证;气至病所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辨证包括辨病性和辨病位两个方面,针灸治病,往往更侧重于辨病位。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以大腿及小腿剧烈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在适合保守治疗的病例中,针灸治疗一般多有肯定疗效。李志道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根据小腿疼痛部位不同,采用分经辨证,施以气至病所针刺法,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分经辨证是基础,气至病所是关键。现将相关内容汇报如下。
1 分型标准
1.1 小腿外侧疼痛 1)中医分型:阳明少阳型。2)西医分型:腓总神经痛。
1.2 小腿后面及足底疼痛 1)中医分型:太阳少阴型。2)西医分型:胫神经痛。
1.3 整个小腿疼痛 1)中医分型:阳明少阳、太阳少阴混合型。2)西医分型:腓总神经痛、胫神经痛混合型。临床所见,以阳明少阳型最为多见,太阳少阴型次之,混合型最少。
2 治疗方法
2.1 分型处方
2.1.1 阳明少阳型 处方:环跳、殷门、委阳、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悬钟、腓骨后缘排刺4穴,分别与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悬钟相平。操作:毫针刺,环跳、殷门、委阳、阳陵泉使针感传至小腿外侧、足踝和足背。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悬钟使针感传至足背。腓骨后缘排刺的4穴局部酸胀。每日1次,每周5次。
2.1.2 太阳少阴型 处方:环跳、殷门、委中、三阴交、太溪。操作:毫针刺,以上诸穴均使针感传至小腿后侧、足跟、足掌和足趾,每日1次。每周5次。
2.1.3 混合型 处方:环跳、殷门、委中、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操作:以上诸穴的针感如上所述。每日1次。每周5次。
2.2 局部配穴 双侧的肾俞、气海俞、大肠俞、L2~L5夹脊穴。操作:肾俞、气海俞用1.5~2寸(同身寸)毫针向脊柱斜刺,使针尖达横突。大肠俞用3寸毫针直刺。双侧夹脊穴均用1.5寸毫针直刺,每日1次,每周5次。从肾俞至大肠俞一段可配合刺络拔罐法,每周2次。
3 体会
3.1 分经辨证是基础 同是坐骨神经痛,疼痛部位并不相同。胫神经分布于小腿后面和足掌;腓总神经分布于小腿侧面和足背。赵景文[1]将坐骨神经痛分为足太阳经型、足少阳经型、混合型3型。李教授认为根据临床所见,必须仔细辨明患者疼痛部位,诊断出是胫神经痛还是腓总神经痛,或是两者同时并见。只有分型明确,才能拟出恰当的针刺处方,这是保证疗效的基础。
3.1.1 关于环跳穴、殷门穴的针感 环跳、殷门两穴的解剖位置下面是坐骨神经干。为了在坐骨神经干上分别使针感沿胫神经或腓总神经传导,使这两个穴的针感直达病所,就应该掌握恰当的针刺角度。直刺进针后,针尖略向内侧偏斜,可使针感沿胫神经下传,也就是足太阳、足少阴经得气。针尖略向外侧偏斜,可使针感沿腓总神经下传,也就是足阳明、足少阳经得气。在操作过程中,不可能每次下针即达预期针感,但只要仔细“微调”、慢慢体会,总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更有学者[2]根据《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直上结于髀枢……”的论述认为环跳为足三阳经的交会穴,高学全[3]总结在当代针灸专家的临床实践中,深刺环跳穴刺激坐骨神经干方法治疗腰腿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3.1.2 关于太溪穴的针感石学敏[4]《针灸学》中,太溪穴的定位为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操作方法为直刺0.5~0.8寸,李教授在临床实践中体会,按以上取穴和操作不能到达预期的针感。据[5]《针灸甲乙经》载太溪穴的位置是“在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中”。李教授根据《针灸甲乙经》的取穴方法:在内踝后缘摸到动脉微弱搏动处,紧贴其后缘进针,直刺0.2~0.3寸,针感即可到达足跟、足心和足趾。针刺过深,反而得不到这样的针感。针刺所有腧穴,只有针尖处才能得到较强的针感,针体处产生的针感很弱。
3.2 遗留针感法的合理应用 李教授[6]遗留针感法是指:在针刺能产生较强针感的腧穴时,当产生较强针感时,不留针或用阳性出针法,使针感能遗留几小时或十几小时。本法对于疼痛剧烈而身体强壮的患者,止痛效果较为明显。治疗本病时笔者多在环跳、殷门、足三里、委中、太溪等穴中选用1~2穴,采用李教授[7]阳性出针法。为了解除患者疑虑,针刺前应告知患者出针后针感大约遗留时间。
3.3 经络学说对本病的认识
3.3.1 关于少阳阳明型 在小腿的前面和外侧分布着足阳明经脉、经筋和足少阳经脉、经筋,经脉和经筋相互接近或重叠:
关于经脉:足阳明经脉:“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以穴定经,本经自足三里至下巨虚诸穴,均在胫骨与腓骨之间,其经脉沿胫骨和腓骨之间直至足背的解溪穴。足少阳经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绝骨之端。”以穴定经,本经的阳陵泉、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也在胫骨和腓骨之间。尤其是下巨虚至解溪一段的胫、腓骨之间,足阳明经没有腧穴,这一段正好排列着光明、阳辅、悬钟等足少阳腧穴。而且这一段的胫骨与腓骨的间隙非常小。李教授据此分析,足少阳、足阳明经脉已经非常接近了。足少阳经脉的阳交一穴,则在腓骨的后缘,可见,足少阳经脉不仅分布于腓骨的前缘,还分布于腓骨的后缘。据此可知,足少阳经脉在小腿部的分布范围要比足阳明经脉分布的范围大,穿插于胫、腓骨之间,两者位置已经非常接近,共同分布于小腿的前面和侧面。
关于经筋:足少阳经筋:“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分布于小腿外侧。足阳明经筋,“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分布在小腿的前面和外侧。足阳明经筋比足少阳经筋分布的范围大,穿插于胫、腓骨之间,“合少阳”一语则更是确切表明足阳明经筋与足少阳经筋是重叠的,共同分布于小腿的前面和侧面。
综上所述,将阳明少阳合为一型是有经络学基础的。与腓总神经的分布相一致。
3.3.2 关于太阳少阴型 足太阳经脉:“下贯踹内”,络脉:“去踝七寸,别走少阴。”说明足太阳经脉分布于小腿的后面,且在外踝上七寸处的小腿后面已有络脉和足少阴经脉相连。足太阳经脉的病候是“腘如结,踹如裂”。与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很相似。
足少阴经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说明足少阴经脉分布于足掌和小腿后面。
综上所述,足太阳与足少阴共同分布于小腿的后面和足掌,将太阳与少阴合为一型是有经络学基础的。与胫神经的分布相一致。
李志道教授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内容而成以上观点,经多年临床实践,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1]赵景文.穴位埋线治疗坐骨神经痛85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3):36.
[2]管 辉.循经辨环跳之我见[J].江苏中医药,2002,23(5):31-32.
[3]高学全.环跳穴浅析[J].天津中医药,2010,27(2):123.
[4]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5]皇普谧.针灸甲乙经[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
[6]李志道.遗留针感法与热则疾之[J].中医杂志,1995,36(9):569.
[7]李志道.浅谈留针与出针的临床应用[J].陕西中医,1984,5(8):27-28.
R745.4
A
1672-1519(2012)06-0530-02
李兰媛(1970-),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
201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