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职校校园文化的研究
2012-05-15朱颖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有着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建设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职校生的积极情绪,实现职校生的积极人格。通过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希望情感和健康的心理,丰富课外活动,以增强职校生幸福、快乐的积极情绪;构建和谐而积极的人际关系,建设积极的校风,以引导学生致力于追求积极心理,形成积极人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职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54-01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它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学生人格塑造、意志的磨练、个性的发展、情操的陶冶、耐挫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美国教育家布莱森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的对师生发表演说,而且师生的确会注意它,并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和影响。”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对于构建高品位的、高层次的、有系统的校园文化大有裨益,也能为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性积极的一面,其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积极情感体验,主要研究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机制。二是积极人格,主要研究各种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在这其中又主要以个体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等为研究的重点。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和积极的小系统(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目的在于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组织环境,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职业道德等[2]。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构建职校校园文化策略
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空间进行的,校园这一独特的环境,正是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具有潜在而巨大的教育功效,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建设校园文化,必定会对学生的积极人格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强调师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增强师生幸福、快乐等积极情绪
校园文化是师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师生精神活动正常运作的场所。在职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使师生体验学习和工作的快乐,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希望情感,提高应对挑战的自信心
希望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一种在个体处于逆境或困境时能支撑个体坚持美好信念的特定情绪。具有较高希望的个体能更好、更恰当地应对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即使在困境中,他们也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灵活的方式来摆脱困境。高希望的个体比低希望的个体能更积极地要求自己,他们的消极情绪也较少。
希望情感的培养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帮助个体确立合适的愿望目标;二是有意识地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三是发展个体的各种策略,主要是寻求达到目标途径的策略、应对生活障碍的策略等。
职校生正处在青年初期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逻辑思维、记忆技能、阅读技能和社交技能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发展,关键要注重训练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价值。职校生在面临一些独特的问题时,如独立性问题,生涯发展规划问题等,这些问题一方面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成熟,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发展自己希望的机遇。学校在这一阶段要提供适时的帮助,使他们学会把复杂的问题当作是自己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挑战,从而使自己能在各种复杂问题面前把握住自己的价值目标以及实现价值目标的途径。
2.丰富职校生的课外活动,增强积极体验
所谓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发源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中,能使职校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释放潜能,展示特长,实现自我发展,提高职校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增强积极体验,并内化为积极的人格。
(二)校园文化应致力于使学生追求积极,并形成积极人格
1.树立积极教育的理念
积极教育是以个体外显和潜在的积极人格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实施的教育,是一种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位的新理念。职校校园文化作为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感可知、具体生动的一种微观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起着重要的熏陶作用。
2.构建和谐而积极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并且个体能从良好的人际交往中获得自尊,内化为积极的人格。
(三) 营造积极和谐的职校校园氛围
积极心理学强调群体和社会心理的重要作用,摆脱了传统心理学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个体及其体验的再认。因此,在校园中,个体的健康成长与校园的积极文化氛围密切相关。校园和谐本质上是人的和谐,而人的和谐离不开作为生活环境的校园氛围的和谐,两者相辅相成。
1.建设积极的校风
校风就是一所学校的作风和风尚,是学校成员在共同认识、目标一致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逐步形成的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也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综合反映。校风包括学校的领导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
2.大力推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
对职校来说,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育人机制。职校系统开设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有全面的认识;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都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要从自身的工作角度出发,营造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环境。其次,转变心理教育观念,强化学生自助,学会消除心理压力,从事后干预向事先预防过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助、互助能力。最后,要形成系统的心理问题发现机制,完善心理调查的问卷和访谈形式,从而能够迅速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以一种宽泛的视野,根植于职校校园文化的沃土中,有助于职校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和培养。
作者简介:
朱颖(1969-),女,辽宁辽阳人,硕士,高级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和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