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2012-05-15陈奋铮
陈奋铮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43-01
一、开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应“与小学相互衔接”,在当前《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大背景下,幼小衔接工作应该怎样开展呢?我们认为从孩子的需要出发,遵循《纲要》中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终身教育观的理念,解决幼小衔接的核心价值问题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培养幼儿各种习惯和能力能为他今后更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乃至对他终身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我们发现,现在幼儿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比较宠爱溺爱,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我们于2011年10月分别向中心校、一般校、薄弱校三所小学的一年级教师发放了一年级学生习惯养成现状的教师调查问卷共70份,从收回的63份问卷中我们发现一年级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着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从中我们深刻意识到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小衔接工作重要的一环,这项工作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应该倍受重视。《纲要》已明确要求:“生活卫生习惯良好”、“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基于对上述重要性和现实弊端的分析与思考,我们深入开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努力探索在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途径与方法,这将对增强幼小衔接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影响。
二、开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要求
我们根据收回的问卷中反映的一年级学生养成薄弱现状,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初步确定了学习习惯、交往习惯、生活习惯方面十个习惯培养的内容与要求,具体包含如下:
(一)学习习惯:指在幼儿园学习活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主要要求包括:认真倾听的习惯、大方大声表达的习惯、上学不迟到的习惯、喜欢阅读图书的习惯等。
(二)交往习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较为稳定、持久的礼貌行为和交往行为。主要要求包括:有礼貌地与老师长辈交往的习惯、主动与同伴友好交往的习惯等。
(三)生活习惯:指一日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卫生的行为方式。主要要求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保管好自己物品的习惯、做事有计划性、不拖拉的习惯、讲卫生爱整洁的习惯等。
三、开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重视习惯养成环境的创设与熏陶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幼儿园创设了三大类墙面板块,给幼儿及其家长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领:
1.习惯培养理念和内容展示板块:有习惯培养暗示长廊——以幼儿照片的形式展示幼儿一日在园活动的良好习惯活动情景。有习惯培养简介板块——用照片与文字相结合形式介绍幼儿园习惯培养的教育理念及十个习惯培养内容。有习惯培养格言板块——悬挂一幅幅有关培养习惯的名人警句,引发教师和家长对习惯培养的重视。
2.习惯培养主题教育活动操作板块:主题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式,各班级的养成教育主题环境呈现的是动态的学习过程,我们力图让班级的一墙一角能在幼儿的操作下“动”起来,使主题环境成为支持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个活动支架。例如在大班培养幼儿上学不迟到习惯的主题教育中,教师创设了问题墙饰“为什么会迟到?”引发幼儿讨论。接着教师又创设了一个“生物钟”墙饰,吸引幼儿探索每天的作息特点。随后又创设“我的作息时间”分享交流区,吸引幼儿制定、交流自己的作息时间。最后教师再创设了“上学签到表”,通过每日签到帮助幼儿养成不迟到的好习惯。总之环境在与幼儿时时的互动操作中,不断生成活动、不断为幼儿提供学习的支架,推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习惯培养激励评价板块。评价激励是支持幼儿持之以恒践行的动力,而只有持之以恒践行,才能养成良好习惯。因而园部和各个班级都设有“我有好习惯”的评价栏,园部还设置了一个精美大方的“好习惯奖励礼品柜”,里面摆放了各色幼儿喜爱的精美的玩具。每周幼儿园会和家长们一起进行一次“好习惯宝宝”评选,将评选出来的好宝宝照片以及具体的事例公布在评价栏上,并在幼儿的“好习惯奖励卡”上印上印章,让孩子们根据印章的数量定期到礼品柜领取礼物,以此激励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利用不同形式学习活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规程》要求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也要通过幼儿园各项活动来实施。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水平,每学期择取一个习惯内容作为培养重点,确定这个习惯培养的具体目标,渗透于各种学习活动之中,或挖掘各种学习活动中的养成教育价值,适时、适地进行教育。例如在大班开展《我会大方大胆表达》习惯培养中,我们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予以引导。
1.主题活动中引导:大班幼儿在参观小学中,存在着羞于与小学生交往,不敢大胆交流的问题,于是“我要大方大胆表达”的主题活动便应运而生。活动一开始围绕“为什么要做大方表达的孩子?”的讨论,激发幼儿要做大方孩子的情感,接着引导幼儿就为什么与他人说话会害怕、怎样做到大方大胆表达等一系列问题,开展讨论不断生成活动激励幼儿深入探究。最后组织幼儿开展“我要做大方孩子”的系列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尝试与同伴、小学生、教师、家长、社区路人交流,不断扩大幼儿交往面,在各种实践体验中,锻炼幼儿胆量,幼儿逐渐养成了大方大胆表达的习惯。
2.领域活动中引导:开展社会领域教育“我会大方表达”活动,教师请来了心理医生与幼儿交流,让幼儿知道胆小不是羞耻的事,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克服胆怯的心理,并学习了提前试讲、自我心理暗示、大方姿态、语言运用等各种大胆表达的方法。
3.区域活动中引导:创设表演区,引导孩子们编排节目进行才艺表演;阅读角里开设“好书推介”活动,引导幼儿阅读图书并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
4.游戏活动中引导:角色游戏中开展广播站活动,幼儿模仿节目主持人播报新闻;在表演游戏中通过事先预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和角色来表演,体验大方表演的快乐。
5.一日生活中引导:每周一的升旗活动,让孩子们轮流当小主持人,轮流进行才艺表演;在日常生活中增设“新闻播报”活动,请幼儿播报事先准备好的新闻;每周五下午开展“故事大赛”,幼儿讲述喜欢的故事,让他们变得爱说、想说。
(三)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习惯养成的体验式教育与渗透
我们围绕习惯培养内容,克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与练习,进行了形式多样、幼儿乐于参与的体验式教育与渗透。尤其是注重利用节日资源、家庭及社区资源。例如在大班培养大方表达习惯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有效利用了社区发起的迎新活动的契机,让大班孩子到社区宣传、锻炼、体验。此外我们还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作用,让家长有意识地积极引导幼儿接触生活,扩大交往面。请家长多把孩子带到朋友家做客,或将客人请进家里,让孩子大方地学做小主人招待客人,给客人表演节目等等。教师还利用QQ群方式与家长随时反馈孩子们的表现情况,与家长一起分享一些孩子表演,让孩子体会到进步的快乐。
一年多的课题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幼儿在学习习惯、交往习惯、生活习惯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进而也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品质发展。文明、自理、守则、关爱、自立、专注、自信等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习惯从小在幼儿的心灵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将为孩子的一生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