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复习课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2-05-15韦金帽
韦金帽
【摘要】数学科的复习课,有其特殊的功能和特点。教师在进行复习指导时,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讲究策略,以求事半功倍,提高效率。
【关键词】数学复习现状及应对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42-02
临近期末,笔者有幸听了校本教研活动中的许些复习指导课,其现状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复习内容罗列式。具体表现在:为了万无一失,授课老师在备课中就把单元知识点集中起来,上课开始便一一搬上黑板,学生则一一记在笔记本子上,紧接下来便是教师的一一讲解。因为赶时间,所以教师讲的速度很快,也因为赶时间,所以教师问的问题也很简单,学生呢?基本上用不着思考就能答上来了。一节课下来,教师的感觉是累,学生的感觉是颓。这种课堂是芝麻绿豆一起抓了,是抓不到知识重点的典范。二是放电影式。教师把单元内容制成幻灯片或直接下载PPT课件,然后在复习课上一张接一张地放,学生则在下面一边欣赏幻灯片绚丽的图案,一边顺着老师的提问念着幻灯片上给出的答案(因为有的答案在问题下面直接显示)。有专家呼吁:过份依赖媒体教学将是教育的悲哀。可想而知,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这种课堂模式下是根本无法达到的。三是学生完全“主体化”。这种课堂是老师指定复习内容,然后走下讲台,深入学生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然而,学生毕竟还是学生,他们提出的问题还是有相当的局限性。况且,复习课本来是对知识的重新优化及整合,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则很难得以体现的。现实告诉我们,数学复习课的枯燥与泛味已摆在我们的眼前,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急需探讨的课题了。
那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呢?在七年级上册《直线、射线、线段》这一章节的复习中,以下是本人认为较为成功的一个教学片段:
一、典型例题(七年级上册):如图,已知AB=4,点O是AB上一点,点C是OA中点,点D是OB上中点,求线段CD的长?
教师:要求的CD是哪条线段之和或差?
学生:(结合图形思考)CD=CO+OD……
教师:转化正确,那又如何表示CO、OD呢?
学生:(结合已知,用线段中点性质)CO=1/2OA,OD=1/2OB。
教师:代换正确……
二、思路归纳:
1.把所求的线线段转化为两线段之和或差
2.结合已知条件(中点性质)进一步代换
三、为了验证以上结论的可行性,请同学们自行找题(有关求线段长度的题目),合作解题,最后表述……
赏析以上教学片段,结合本人的一些复习课教学心得,现整理如下,以求与同行进一步探讨。
首先,教师应该依据新课标来确定复习课目标。数学课的复习,通常是按单元来进行的。单元内容很多,而且有主有次。然而,复习课的功能之一就是对知识的优化与整合。那么,在复习课中是如何分清主次并进行优化呢?新课标就是指导我们复习的导向了。《直线、射线、线段》章节内容有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性质、表示法、画法和计算等。执教者在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单元内容,把复习目标定位为“树立线段和差意识,会用中点有关性质进行有关计算”,然后依次实施教学,使教学做到了有的放矢,主次分明,融洽得当。可见,作为指导复习关键角色的教师,应该以“当会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姿态,上通课标,下融教材,站在高于平时教学的高度,对单元内部乃是单元之间的知识进一步去优化及整合,就可以辟免复习课中的知识点的简单累加及复述了。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问题的设置,杜绝无效问答现象的发生。学生对问题的深化与升华,是从教师对问题的的科学设置开始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复习课也不例外。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把课堂提问理解为简单的问答,即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时而出现“对不对?是不是?可以不可以?”等。学生则简单地回答:“对。是。可以。”等。这样的课堂看上去有问有答,课堂氛围也很浓,而实际上,这些问题过于简单,思维含量不高,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无法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那么又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以上教学片段设置的两个问题,问得既简洁又有梯度,遵循渐进原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思考才能答出(当然是指七年级学生)。这可谓是有效问答了,本次课以例题为平台,注重了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有效杜绝了无效问答的发生。在冥冥之中向学生渗透了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也在无形中使学生自觉树立了线段的和差意识。可见,在复习课中,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就能较好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能较好地实现复习的基本功能之二——系统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再次,教师要注重角色的转换。新课改实施以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改变。但是,相当部分的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唱主调,学生往往都是按教师预设教案被牵着鼻子走。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新课改中一个重要的教学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学生能做的事尽可能让学生去做。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解题思路以后,并没有走常规之道再举例子或出练习,而是以小组形式由学生找题、解题和述题。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自行解决了问题,亲身体会到了以上思考问题的思路的可行性,从而加以认可和进一步内化。这难道比不上教师苦口婆心强调“某某必须牢记”取得的效果更好吗?新课标提出的“体验成功”在这里不是一个很好的诠释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跳出固有的思维圏,尽可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数学的时候多做数学,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增加,复习课的无味也就变得更有味了。
最后,要注重试题的引申和拓展。复习课中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主张一题多解和试题的变式设计。实践表明:一题多解和试题的变式设计训练最能有效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执教者把原题的已知条件改写成:如图:O是AB延长线上的一点,其它条件不变,结论CD=2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学生通过类比,学会了迁移,更学会了数学思考,思维能力也在无形中得以提升。
诚然,教无定法,在复习课中,教师若能高屋建瓴,研究新课标,统领全教材,把握单元主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则于生则有幸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富英.数学复习的任务、功能、特点和教学原则探究。[J].数学通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