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小学生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2012-05-15蔡李平
蔡李平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和发展其学习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高年级中如何培育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分析,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机会,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34-01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小学依然将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视了素质教育。为了提升升学效率,为了取得更好的分数,教师通过各种手段与教学资源,希望以最快的方式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掌握。在小学数学高年级中教师也是将公式、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本身没有具备主动、积极地去学习的意识,无法真正感知什么是数学,到毕业都只是主观认为数学是分数构建的主要因素,没有理解其真正涵义。同时,教师也没有具备这种意识,忽视数学教学并不是要培养“做题”的学生,而要培养思维灵活、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学生,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的教学。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欲望
小学生刚刚进入小学的时候通常没有对数学形成自我的观念,在五年级与六年级这个阶段中,更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小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究数学。作为小学高年级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扩大范围,善于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介绍学习的数学的意义,例如:学习“圆”相关知识时,实际生活中小学生与圆接触的时候非常多,如车子轮胎是圆的、家里的盘子有些是圆的、地球是圆的等等,让小学高年级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认知、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认知,了解到圆的特性,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学生也发现数学中很多事物都来源于生活,并且用于生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明白这才是学习数学的奥妙之处。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虽然新课改在积极推行,但是探究式学习能力培养还处于刚刚起步,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意识并没有真正的养成,探究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整个引导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发挥其主导作用是非常关键的。要在一定的时机给予学生引导,假若时间太早,学生的自主探究不能充分进行;假若太晚,必然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同时还会打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因此,合适的时机把握非常重要,并且要注重引导的必要性,高年级的数学知识有些并不是一定要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出问题的关键性,教师一旦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必然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高年级学生亲身体验成功,从而真正喜欢上探究。成功的体验是建立自信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快乐,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例如:多边形面积计算时,“梯形面积”教学中为了突破教材的局限,给学生多种图形学具,如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反馈过程中,各个小组合作之后的代表积极的汇报小组的成果。有的同学说:“可以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来求出梯形的面积。”也有的同学说:“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并且我们也得知三角形底部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不变,由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而得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另外,还有一名同学说:“将梯形转化为长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和的一半,宽是梯形的高,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长×高,因此,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与此同时,学生在成功之后的神情中充满了满足与快乐,他们亲身享受到了什么是成功的喜悦。这是自主探究精神上的一次突破,会促使学生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保持一种持续探究的学习状态。
三、创建探究的空间,引领学生主动探究
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终身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充满模拟、推断、观察、实验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合作者,更加需要主动积极的去为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空间与时间。
例如: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之前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来阐述这章知识点。当时学习面积公式时推导是重点,如何要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让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一把剪刀,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能不能转化为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些图像,从而将这个问题有效解决。当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之后,得知可以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之分成两个部分,从而拼成一个长方形。而接下来得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公式,让学生明白面对问题,该如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动手、动脑的操作“数学”,不仅加深了已学知识的印象,还能通过已学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获得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组织课外活动,拓宽自主探究的领域
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代表整个探究学习活动的结束。数学本身就是属于探究性的学习,更是学生在一定知识与社会经验基础、经历上,充分利用相关数学技能、知识进行的主动性研究活动。因此,课外活动的延伸,对于提高其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学“统计”时,教师有意识带学生到学校小卖部,各种条件的支持下。学生开始将小卖部的商品进行分类。这个基础上,主要是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分类统计问题”。这样将“应用研究”与“知识巩固”实现整合与优化,将学生研究学习逐渐延伸到课外,学生将学习的成果应用于实际当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加深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掌握,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目标。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关键在于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反思教育实践,才能胜任当代社会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华芳.数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J].山西教育(教学),2011(5).
[2]冯凡 .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7).
[3]唐健.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小学科学 (教师论坛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