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与课程改革新思路

2012-05-15阎敏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2年10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新闻学广播电视

【摘要】应用型大学是当今大学本科的教育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种类型。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该专业在应用型大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教育教学,如何进行课程设置,最终培养掌握理论基础并兼具应用和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闻教育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43-02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其中大学本科教育的理念、模式及类型都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有重理论的研究型大学,有重实践的应用型大学,也有两者兼备的大学。其中,应用型大学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管理服务的应用性专业人才。

然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而言,教育的理念和现实的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新闻采访写作》为例,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采访技能及写作方法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运用自如,新闻采写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体现。“今天的新闻教育培养了一堆只会死记硬背教科书上教条和概念的头脑僵化、用不上的人。”这是我国新闻业界的记者给当下新闻教育现状提出的批评。的确,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就业市场接轨,而事实上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并不多。学不能致用,教育则无意义。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与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思路: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体验式教学”

真正有效的人才培养是能力的培养,真正有效的学习是能力的学习。而学习的动力源自兴趣。传统的课堂包括现在很多大学课堂都是老师在上,学生在下,老师所讲的内容是事先安排好的,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埋头苦记笔记。新闻学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的结果就是学生除了记住了笔记,没能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让学生从抄笔记的怪圈中走出来,转动他们的大脑,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体验新闻实践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

以笔者在新闻采访课中的知识点新闻线索的教学为例。课堂的前十分钟,讲解基本理论新闻线索的基本含义及如何寻找新闻线索。让学生知晓新闻线索是记者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课堂剩余的三十分钟让学生走出教室,规定他们在第二节课上课之前回到教室,每个同学都需要写出1-3条在三十分钟内发现的新闻线索。学生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都很愿意尝试。三十分钟后,他们陆续回到教室,各自分享自己找到线索:有的根据观察找到线索,比如关注学校的展板,了解到最近学校会开展哪些活动,可以跟进报道;有的通过访谈找到线索,有学生去团委了解学校的优秀学生代表情况,可以做人物专访;还有的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找到线索,有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蔬菜涨价的信息,从而找到探寻食堂饭菜价为何稳定的新闻线索。之后老师需要对同学们的找到的线索进行点评,分析利弊。还提示大家,其实同学们今天的这堂新闻课本身也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学生实践讨论加老师点评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中的经验获得必定大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内容重要。

二、改革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钢认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新闻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类别上分为三大类别:应试性教育、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新闻的专业教育。其中应试性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基础知识教育重点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新闻的专业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新闻从业能力的核心教育体系。

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广电新闻专业而言,新闻专业教育是最重要的。新闻学者Glenn mott认为,新闻作为一种技艺永远不会被替代。不被替代的前提是掌握新闻传播的技艺。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加大新闻专业课程数量,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方式运用其中,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新闻传播技能。

应试性教育是必须的,但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把握好度。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中国的新闻传播制度,适应中国的新闻实践。从思想上对我国的新闻传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这类课程普遍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有限。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此类课程门数不宜过多,有选择的开设即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也需要尽可能丰富多样,比如电影观摩,课堂讨论等。

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对于今天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而言,是尤其应该受到关注的。目前很多广电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有一些基础知识教育体系的体现,但是基本都局限于文学、广告学、秘书学等新闻传播学相关性较强的学科。从当下新闻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财经类、法律类、科技类等类型的记者需求缺口更大。因为很多新闻院系毕业的学生缺乏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无法进行准确深入的专业新闻报道。由此可见,课程设置中可以适当设置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减少自己实践中的知识缺角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三、改革考核机制,激发学生创造力

闭卷考试是最为传统的考试类型。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应用型大学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改革的必要性更为明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要求该专业的考核机制更加的开放,以往的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导致的高分低能需要彻底消除。

从考核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需要记忆的考核内容必不可少,但是更多的比重应该倾向于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笔者提出如下的课程考核标准:出勤和课堂参与占10%,两次平时课外实践作业占20%,期末理论考试占30%,期末实践作业占40%。其中,期末理论考试的题型需要设置为开放式或者讨论式的,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期末的实践作业由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完成,从策划到作业成品,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并将作品在最后一堂课上进行展示。学生将整学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运用到最后的新闻作品中,锻炼他们创作的能力。同时,团队的形式让他们提前适应媒体团队协作的方式,并在协作中学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快乐,增强他们对从事新闻事业的信心。

四、结语

总之,应用型大学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顺应新闻传播领域发展的规律,抓住该职业领域的实践性特征进行教学和课程设置。总结起来即是:首先必须根据业界的需求,明确新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有理论基础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专业技能进行操作的人才,因此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其次,需要探索改革教学模式,将死板的讲授变为充满乐趣的体验尝试,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和从业的渴望。最后,考核方式的改革,放开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新闻作品作为他们考核的主要方式,改变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现状。只有实践能力的充分展现,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才能解决应用型大学中广电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学不能致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李希光 主编.新闻教育的未来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阎敏(1985-),女,土家族,重庆,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新闻学广播电视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新闻线索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