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的思考
2012-05-15王少波万小燕
王少波 万小燕
【摘要】语文学科通过文学作品教学展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师教学中要情绪积极饱满,创设情境,融入文章,将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学科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42-01
一、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语文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境界,陶冶情操,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础平台的一门重要学科。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广泛渗入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
语文教学主要以文学教学来体现,语文课本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语文教学过程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知,借助想象和联想,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
语文既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心理学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些恰好是语文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能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
二、语文教学贯穿情感教育的实施
在语文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就是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明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释放情感能量,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应该做到:
1.教师要情绪积极饱满,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容易感染学生。首先,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爱心,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联珠的讲解,精辟警策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当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出现思维障碍而中断或出错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由此看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传递情感信息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着新知识,学生虽然有接收能力,但并不一定乐于接受,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激起愉快的情绪体验。
语文老师要有善于创设作品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能力。教学中要重视语感,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通过情境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教师面部表现出的喜怒哀乐,如果能与作品中反映的情感协调,学生便会随着教者的面部表情的诱导而进入作品所表现的境界。因此,在进行情感教育时,教师不仅扮演自身角色,同时还要兼任导演、演员、家长、朋友,只有角色意识强,才能做到适时、适当、适度。
教师讲课时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
3.教师要融入文章,做作者的代言人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也就离不开感情的。语文教师的感情应如诗人般丰富,特别应该体现在情感的表现上。教学中,要在把握作品蕴含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情感的挥洒,是带动学生深入接受文学作品情感的最直接渠道。教授诗歌,你应置身诗境,诗就是你;教授论说文,你是慷慨激昂的政治家;教授《荷塘月色》你就是朱自清。教师融进文章的感情世界,做作者的代言人,引导学生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体验文章中渗透着的情感跃动,实现与作者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产生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 [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张志勇.情感教育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范雪琴.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9(2).
作者简介:
王少波,男,江西省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高职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万小燕,女,江西省宜春市第五中学,中学高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