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化教学模式
2012-05-15刘鑫
刘 鑫
(大连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引言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的日益完善,网络文化得以快速发展,使得师生互通信息及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在高校教学中,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宽广、弹性且极具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网络文化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情感的交流、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技能的提高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代表着现代教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一、高校网络文化重要作用
(一)承载高校素质教育的崭新使命
使校园文化的建构呈现出平等、多元及开放等特点。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关注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改善师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这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本义与主旨。网络的虚拟状态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安全屏障,而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及开放性参与方式,使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能动性、自主性都大大提高。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各项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空间。网络平台赋予了校园文化活动新的载体,网上文化活动作为一种新兴的校园活动形式,呈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普遍提高,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出现。从网络聊天 (QQ)、网络论坛(BBS)、电子邮件(Email)、新闻浏览等基本的日常网络活动,到网络游戏、网页制作、网上购物、视频讲座、在线影院、虚拟社区等一系列形式新颖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充实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文化消费的品位和质量。
因此,网络文化承载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崭新使命,成为传播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二)师生联系、交流的纽带
网络文化是计算机网络的延伸,在职能部门与师生、教师与学生、学校与院系、院系与院系之间连接的纽带。师生通过网络可获取学校党政和职能部门的办学思想、政策、规章及制度,并且可发表己见和建设性意见,校方及职能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师生反映的相关信息,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选择名师和精品课程,进行知识获取、学术研究探讨、思想交流;教师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引导、点拨、启发、答疑和各种指导。通过信息桥梁,使学生、教师、职能部门可以及时高效地了解社会及校园文化发展动向,从而有效利用最新的信息资源,达到学习、教育和决策管理的最优化。各院系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跨学科、跨专业交流、学习、互补、交叉、融合、共享,使学科调整、专业改革、模式创新达到最优化。
(三)师生搜寻各种信息资源的媒介
大学校园是时代特征最敏感、对社会信息捕捉最及时的特殊区域。信息化时代,高校师生对信息量的需求,只有通过运行良好的校园网络才能满足。校园网络是高校信息资源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其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集校园内各类信息资源于一体,并与用户连接起来,为师生搜寻、选择、利用信息资源提供社会化服务。校园信息资源的用户是一个特殊的网民阶层,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日益完善和发展,其用户数量与日俱增。这一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有较大的信息需求量和较多的信息获取方式,而且对信息的专业化程度有很高的要求。大学校园网络只有真正发挥信息资源库的强大功能,保障师生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才能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把校园网建成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信息资源中心,并保证其信息高流量、高质量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是校园网建设定位中的根本问题。
二、网络文化建设及监管办法
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态、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革命的新特征,因此,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各种弊端就忽视、回避、甚至否定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而是要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网络文化的挑战。
(一)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重视高校网络建设,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大学校园不断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在信息高速增长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化校园网络建设,是大学校园网络发展的必由之路。校园网络使校园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并不失时机地增加各种新的信息资源,为高校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办学空间,将成为推动远程教育和终生学习体系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是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需要,是大学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高校校园网的发展还不是很均衡,有的运作良好,为校园信息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有的则管理欠妥,并没有真正发挥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所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步入积极健康的轨道,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途径
只有科学、合理、积极做好网络硬件、主干网站和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1.网络硬件设施建设
校园网络硬件设施是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基础,其建设力度大小直接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的正常运转,直接影响着大学校园信息化进程,因此,高校要舍得投入,要努力实现网络进课堂、进图书馆、进办公室、进宿舍的建设目标,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正常运作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2.校园主干网站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优秀的校园主干网站,特别是主干网站建设。校园网不仅仅是“人机交互”的平台,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纽带。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适时性特点,可以使师生通过校园主干网站进行交流互动、答疑解惑,使网络真正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式上的转变。可见,建设校园网络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丰富多彩、健康清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将成为学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创造能力的新环境,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崭新平台。
3.师资队伍培训方法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在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应该掌握如下两方面的重要技能:一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应该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其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各种信息平台的操作技能;多媒体CAI的教学方法和应用;多媒体课件的选择和应用、评价;教学课件制作及教学软件开发;网络化教学的一般原理,学会网络查询、网络通信、网上教学的方法。二是良好的信息素养,其包括: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教学的影响;了解现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学的创新观念;善于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等等。
因此,要对教师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训。注重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
培训前期,一方面对教师进行观念转变及心理疏导,从组织广大教师外出参观示范课、欣赏优秀课件入手,消除教师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可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熟练地进行多媒体教室授课。随后,还可对每位教师的键盘输入及操作速度进行测试、记录和考核,要求每位教师必须熟练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以此作为现代合格教师的标准,为熟练操作和运用网上资源奠定了基础。
为实现计算机培训上的突破,还可对计算机基础较好的教师进行了更高一级的网络知识及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精品课网站建设等知识的培训。经过系统地学习和培训,使全体教师都掌握规范课件的设计编写与制作,培训教师从会操作到会制作、会设计;从不熟悉、不敢碰到一有时间就在计算机前跃跃欲试。从而使现代教育技术渐渐融入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
(三)校园网络监管方法
校园网络管理、监控是维护网络正常秩序必要环节。由于网络虚拟的特征和网上技术本身的问题,因此,网络安全成为一道棘手的难题。学校要明确各相关管理部门具体职责,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建立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制度,落实实名注册登记;建立版主负责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保证网络的内容正确、健康;建立日常工作管理制度,保证网页内容的采集、审核及发布等环节的畅通;要建立网络实时监控制度,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及法律等手段,阻止各类有害信息进入网络。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安装一个软硬一体的上网行为管理设备进行监控。
(四)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及扩展。开展文明上网和互联网安全的宣传教育,增强师生上网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及责任意识。
教育大学生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第一,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第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第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第四,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三、网络化教学系统
在高校网络文化中,网络教学系统在此平台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网络教学系统特点
网络教学系统是指基于网络,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支持教学、学习活动的静态及动态要素的总和。它与教师、学习者构成一个整体,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静态要素及动态要素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依赖、构成不断运动的整体。静态要素是由系统中可见的一切物质要素构成,是一种物化要素,包括系统中的空气、噪音及光线等自然性要素,也包括网络、计算机、教学设备和学习资源库等可见的有形的人为要素;动态要素包括教师个体的知识水平、教学经验,学习者个体的观念、学习动机、情感及意志等心理因素,人际交互,以及蕴涵在教学、学习活动中的教学策略、学习策略等成为影响教学、学习的无形因素等。[1]
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可以看出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资源来源广阔,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可以登录教学网站浏览信息,如课程简介、教学计划、学习方法等教师发布的信息,并可以根据关键字查询文章。此外,学生可以从网站上下载课件,下载前需要通过权限认证以确定是否有下载文件的权限。
2.内容更新快。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登录此网站可以输入课程简介,发布学习方法、课程重点、教学文章、课程通知等信息,可以将某一门课程的课件上传,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还可以更新自己发布的文章等信息。
3.学生学习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看视频教程,甚至能下载,便于反复学习。
4.搜索内容快,便于检索。
5.交流及协作系统,实现网上的实时或非实时沟通。网络学习管理系统是一套自动管理学习活动软件,学习管理系统可以采用B/S体系结构,实现实时或非实时交互学习模式下的管理功能。
教学网站需要一个专门的系统管理员进行日常维护及管理,主要包括网页维护和处理用户注册申请等工作。
(二)网络教室的构成
网络教学系统需要由一系列协同工作的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依赖于校园网络,将校园网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微机实验室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教”与“学”不同环节在一个通用网络应用平台上进行与统一管理。[2]图1描述了网络教学系统体系结构,体现了网络教学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教师和学生与校园网络之间的关系。图2为多媒体教室示意图,充分体现网络在教室与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图1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体系结构
图2 多媒体教室示意图
四、网络化教学概述
(一)课程特点
网络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多元的世界文化,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可以使教学活动在全天24小时内进行,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进度;可以随时与教师、同学探讨问题,进行交流。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师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能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方式转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
现在的一般高校,针对计算机类课程主要包含: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微机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基本应用、数据库系统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等。
要很好开展以这些模块为基础的计算机类课程,就必须依据现代教育理论,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一,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第二,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第三,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知工具;第四,教学过程的转变,从知识学习转变为素质的培养,由讲授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二)网络化教学模式注意事项
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以对网络教学自身特点的准确把握为前提,以科学方法的应用为工具,以合理的应用为目标。构建网络教学模式,既要同传统教学模式有联系,又要有自身的特殊性。现阶段,网络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网上交互的教学模式。它创立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另外一种途径,使得交流没有障碍;网上交互的教学模式也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基础,对于跨地域的学习非常方便。二是个体消化模式。学生通过教师在网上提供的学习资源,自觉的通过网络来学习,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使课堂做到分层次教学。三是小组的交流互动模式。由师生共同参与,网上与网下交织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具体包括以下环节:
1.教学过程中注意开发学生智力。利于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开发学生智力。首先,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开发学生智力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通过一定的媒体将课程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里的媒体既包含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现代化视听媒体。学生接受来自于教师、计算机传递的多种信息,经过思维加工,转化为知识。这是一种典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而采用网络的个别化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智力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化的计算机网络,学生可以在课上、课下、社会上任何地方,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在这种网络化的个别教学模式下,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学习内容,而是借助网络上的教学信息向学生答疑,间接的辅导学生学习。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进度由学生自行按排。同时,学生向教师传递各种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及时、有效地控制和调整教学进度。其次,采用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在计算机网络支持下,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课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模式主要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协同工作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安排教学计划,实施网上教学,批改学生作业,评估学生成绩,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可以个别学习,同学之间也可以互助学习,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从而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
2.教师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创设的情境应实现以下目标:第一,具有友好、自然的人机对话,便于学生学习并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要求,并能观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第二,所创设的情景应包含帮助系统,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随时提供咨询和解答;第三,在情境中还应设置一些有助于课程内容学习的参考信息的访问链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参考资料或使用相关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在这个可认知的情境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完成指定的任务。
3.教师注重学生创造力培养。实施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利于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实现创新能力培养。多媒体网络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求知欲的培养可通过多种途经来实现:一是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设计教学课件,使教学内容以直观的、生动的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二是通过适当地设置问题,并提供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在面对统一、设计的画面、音响及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以往心理上的被动感和被支配感有所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更科学、更富有理性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能够使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进度和节奏。另外,还可通过网络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且以启发性或提示性的形式出现。这一切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的地位,调节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因素所占的比例下降。同时,也减少了学生遭受挫折的可能性,这样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以极大限度的发挥。
4.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根据需要将学生分组,组内多个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彼此之间交互合作与支援,对问题解决方法进行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利用网络群组功能,组织学生利用教学资源中心的网络资源,开展小组合作探索、协商讨论、模拟通信等学习。也可以安排各个小组在网上搜集资料,分析讨论完成任务的可行方案,互相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结论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应该把它视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在提高认识和转变观念的基础之上,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网络教学这种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交流更为密切,而且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已经从传统的文本媒介发展到超文本媒介,教师与学生都应当主动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研究与学习的空间,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从而发挥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功能。
[1]田科胜.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68-171.
[2]王选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设计[J].丽水学院学报,2009,(5):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