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宜从语言文字入手

2012-03-20谭振江

文化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语言文字外语

谭振江

(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百年前在遭受外国列强蹂躏而急欲变革图强之时,一些文化悍将曾将汉字视为革新甚至要废除的陈腐对象。百年之后,被恣意诋毁的汉字非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相反随着汉字排版输入系统的不断更新完善,汉字显现出比任何拼音文字排版输入更为快捷灵便的优越性。

如果说当年的“新文化”运动以“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1]为开端,那么在经历一个世纪“新”、“新新”之后,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笔者认为宜由“破”而“立”,从语言文字入手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一、从语言文字入手是确立文化自觉、自信的政治基础

《周易·贲·彖》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礼记·学记》又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文德教化是中华文化的特性,而文字是教化的依托。俄学者弗拉基米尔·波波夫在《政治杂志》撰文认为中国古老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的前两项:一是“象形文字”,二是汉字记载保存了“浩瀚的古代文献”。他认为汉字“保住了思想和文化的同一性”,使中国“没有失去自己历史根源”。在文章中他还借汉学家叶尔马科夫的话说:“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在于继承性这根不断的红线,它将古老与现实连接起来,为子子孙孙保留着数千年历史的特征,建立起中国智慧的宝库……”[2],这位“局外人”可谓切中肯綮。

确如所说,中国历史上尽管几经朝代更迭、内部纷争,却渊远流长依然屹立。这种民族凝聚力、感召力与汉字的凝聚力是分不开的,它是凝聚全民族精神意志的共同纽带和精神家园,它起的作用是无法低估也是无法取代的。倘若没有汉字及其文献传载的思想为根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昔日的文化辉煌恐怕都不复存在,中华文化自觉、自信就无从谈起。反推之,如今文化谋求复兴就应从文字语言入手,重新确立文化自觉与自信,以文化立国。唯有如此,13亿人口的大国才有共同的价值基础,才能真正摆脱近代以来的文化自卑感。

二、从语言文字入手才能把握中华文化的形态特征

汉字、汉语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浓缩了文化的各种形态,积淀了中华文化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社会结构、生活习俗等文化要素和特征。

如“宇宙”二字,战国末期思想家尸佼就阐释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可见两千三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就具有四维空间的宇宙观念,就借助象形文字加以表达。这是拼音文字所无法承载的哲学思维观念。

又如“青”字,《说文》解释为“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为何“青”色,对眼睛有益呢?依照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五色”(青、赤、黄、白、黑)中的青色,与“五行”(木、火、土、金、水)中的“木”相对应的;是与“五脏”(肝、心、脾、肺、肾)中的“肝”和“五官”(目、舌、口唇、鼻、耳)中的“目”相关连的。所以,从汉文字就能看出中国古代系统的文化思维形态及模式。

再如汉语中有 “叔父”、“舅父”、“姑父”、“姨父”之分,而英文中只有“uncle”这一统称。这从侧面透视出东西方家族观念的差异。《红楼梦》这部小说中虽然人物繁多复杂,但人物关系有时只要看部首偏旁就一目了然。如荣府四代:贾代善(单人旁)→贾赦、贾政(反文旁)→贾琏、贾珠、贾宝玉、贾环(斜玉旁)→贾兰(草头)。这也是拼音文字无法直观表现的。

三、从语言文字入手是确立文化自觉、自信价值信仰的基础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的古老文化之一。中华文化价值观蕴含的人文智慧长期以来受到各国有识之士的尊崇,任何物质的载体终究都会损毁消失,唯有文字是历史的忠实“观众”。语言促成了文字的产生;文字促使语言更加完善、丰富和发展。文化传承主要依靠文字语言,尤其是文字,所以文字是不朽的文化载体。中国古代儒家崇奉“文以载道”,讲究“立言”,就是认清了文字的恒久价值,要深入中华文化圣贤大德和有识之士的精神智慧,汉语言文字是最可靠的路径。也就是说,汉字是掌控中华文化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曾游历欧洲十余载,精通十几门外语的“文化怪杰”——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就比较过杜甫、陈陶的诗与英译文,他认为古诗“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优雅、高贵”,汉语是“最精致”的“智慧语言”。[3]

可是由于长期受“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陋识的影响,外语所传导的文化价值观念被忽略,外语教育教学过度膨胀,导致中国汉语言教育的相对不足,以至于许多沿海城市学生的外语水平高于母语水平。

今年“两会”上,政协委员叶向真提出要废除幼儿园阶段学外语的动议,这是难能可贵的。在笔者看来“一种语言文字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传统,一种价值观念,甚至是一种生活的方式”。[4]如果母语落后于外语教育,那外语教育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往往就会起主导作用。古埃及法老贵族们曾以学习外来的希腊文作为一种时尚,于是古埃及象形文字渐渐地变成“天书”。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时期,就曾废除汉语,强制推行日语教育,妄图斩断台湾与中华文化的渊源。很难想象,中华“浩瀚的古代文献”都如同埃及金字塔上的文字一样成为“天书”,那将是怎样万劫不复的境地。有鉴于此,毋忘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增强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力。这是中华文化自觉、自信的根本基础。

四、从语言文字入手才能找寻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精神源头

任何民族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土壤,文化是民族独特的传承基因,创新要靠文化基因的激发和衍生。中华文化创造的源头不在巴黎,更不在纽约,中国的文化创新与发展终归离不开土生土长的东方智慧。当然不是一概排斥外来的精神养分,而是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国人模仿日韩搞动漫,如今规模虽不小,但民族风格和气派仍不足,这与想象力和原创力的匮乏不无关系。想象力和原创力蕴含在语言文字所积淀的思维效应之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5]由此推之,文字之本即文化生生不息之本。中华经史子集千百年来集纳了“天人合一”的智慧家园,是不竭的精神动力。

加入WTO后,在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的不断冲击下,中国文化尤其是学术文化已向“西”滑落。北大楼宇烈教授认为“世界上抛弃传统文化最多的是中国”。[6]这一看法是很中肯的。

笔者曾收到一封邀请函,这个在中国内地举办的“文化软实力”会议,竟将英语作为第一会议用语。不仅如此,还要求中国内地作者要抛开娴熟的母语,论文要用英语写作!一方面探讨提升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却在做有损于民族语言文字这根本软实力的事!原因是在中国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成果评价体系中,“国际性”要高于国内的会议。所以,主办方宁可花重金请几位外籍(华裔为主)专家以拔高会议档次。

笔者认识一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他发表论文时却因拒绝编辑要求——将论文摘要翻译成英文而告吹。中医文化是国粹之一,只有学古汉语才能了解其奥秘。把汉语都难以言传的中医术语译成外文,以显示刊物的“国际性”,这已是中国高校学报的普遍作派。笔者对自然科学和新兴学科为交流和借鉴的需要适当地做些外文翻译的做法并不排斥,但却认为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归旨的中国哲学、历史、文学、宗教、中医学等传统学科,应保有最起码的文化和语言的自尊。只有谦卑地学习汉语才有可能进入中华文化的堂奥。远的不说,清末来华曾担任末代皇帝老师的庄士敦,学习并精通汉语最后服膺中华文化就是先例。

学术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学术语言如果不以本民族语言为本位,就容易导致学术与文化传承的破损和断裂。钱穆先生曾在《中国学术通义·序》中痛陈“今国人一切以信奉西方为归,群遵西方学术成规”的病端后,提出“欲复兴国家,复兴文化,首当复兴学术”。[7]在笔者看来,要复兴学术当以复兴学术依凭的语言文字为务。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认为,首先,中国很有必要制定一个为期10-15年的汉语强盛计划,将其落实到全民教育体系中,提升全民族的汉语水平(少数民族地区可区别对待)。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前提。教育主管部门应将汉语而不是英语作为国民终身教育第一必选项 (因研究生考试及后续教育无汉语,有些学生毕业都不能做到文从字顺),严禁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用外语取代汉语。去年提出的汉语水平测试的计划要从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出发,重在读写和运用能力,勿将此变成类似托福式的“打勾”考试。传媒应注意导向问题,减少助长“外语热”的各类外语竞赛节目和栏目;反之,针对本国国民,多举办类似“汉语桥”式的汉语演讲、辩论和写作竞赛等。

其次,要补充完善中国现行的《通用语言文字法》,并制订相关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确保汉语言文字的尊崇地位和规范使用。政府和权力机关要从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尊的高度率先垂范。对外场合,不仅要表达中国的“声音”,而且要注重用汉语表达。除中国官方举办的国际会议外,其他会议包括每年“两会”期间的新闻发布会可不必作英语翻译。一则这是国内会议;二则来华采访的记者基本上都会汉语;三则这涉及国家的尊严,这就是周恩来虽然其水平可以纠正翻译的错误但却不在外交场合讲外语的道理。切莫一方面在大张旗鼓地搞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对不请自来者却疏于文化的熏染。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并非要“开倒车”恢复繁体字,因为那样容易导致文字的约定俗成在震荡中断裂。从语言文字入手重振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这是文化民族性的基本要求,与联合国“多种声音”的倡言是一致的。纵观世界历史,没有哪个民族不是在不断自我否定中赢得民族尊严与文化影响力的。这一点尤其值得省思。

[1]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J] .新青年,1918,(4).

[2] [俄] 弗拉基米尔·波波夫.在通往巅峰的途中[N] .参考消息,2004-10-18.

[3]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 .黄兴涛,宋小庆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104.

[4] 谭振江.护根[N] .光明日报,2004-10-29.

[5] 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316.

[6] 文池.在北大听讲座[M] .第20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7]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3.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语言文字外语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语言文字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