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语境中的人才培养
2012-05-14郑君礼
郑君礼
刘淇同志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进一步推动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是对以往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化和拓展,是探索首都科学发展机制和模式的重大飞跃。
建立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一个基础性、前提性条件是大量的富于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大学是人才培育、输送的主阵地。作为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近年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坚持“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的战略定位,积极尝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首都“双轮驱动”发展的人才支撑做了有益的探索。
多途并进激发科技创新潜力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着力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鉴于此,学校全面调整了人才培养思路,从培养方案制订、制度机制完善、平台载体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方案制订方面,我们适当减少课内理论学时,增加实践环节学时;要求理工专业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经济、管理等文科专业增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同时,探索建立“能力—模块”二维实践教学体系。“能力”之维上,将实践能力分为基本技能与能力、专业技能与能力、综合应用与创新实践能力三个培养层次;“模块”之维上,将原有的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科学研究、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由课内至课外优化为课内实践教学、独立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四个模块。这种“三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把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做到大学四年不断线。
制度机制完善方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出台、实施了《本科生创新与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和《学生科技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把课外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考评范围。
平台载体建设方面,我们不仅在校内定期举办科技活动,而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学校每年举办学生“科技节”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等竞赛。近3年,本校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学科、科技竞赛中仅获奖就多达1000余人次。
此外,学校还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场地、仪器设备、技术和经费的支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设立了专项基金,并在校级科研基金上优先支持有学生参加的科研项目。近两年,共资助200多个科技创新项目,参与学生达600人。
在上述努力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第九、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本校学生项骁晓、尹路的作品先后荣获全国二等奖;2010年和2011年,本校机器人足球队在机器人世界杯足球赛中型组决赛中获得冠军;由机电工程学院贺敬良老师带队的本校“捷能车”队从2009年起,连续三年在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上获得最佳技术奖。
有的放矢涵育人文素养
一般而言,理工类学生对于科技知识和活动的兴趣比较强烈,对于人文知识和活动的兴趣不高。然而,仅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并不完全符合首都“双轮驱动”发展模式的需要。
为此,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激活学生科技创新潜力的同时,着力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开设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而且大量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公共选修课,把课外文化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内容。
近年来,我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文化、历史、哲学、经济、艺术类公共选修课120门左右,规定经管等文科类学生要选修自然科学或理工类课程,理工类学生要选修人文社科、外语、经管类课程。作为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16所高校成员单位之一,本校的学生可以跨校选课,在兄弟院校选修自己喜爱的人文课程。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涵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又一个重要平台。学校依托大学生合唱团、舞蹈团、话剧团、管乐团、书画社等学生艺术类社团,大力拓展第二课堂文化活动。近3年,全校共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及社会知名人士举办各类人文素质讲座100余场,参加学生4万余人次,并且形成了“红五月”艺术节、宿舍文化节、“一二·九”科技节、社团文化节等校园品牌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参加比例达80%以上。
令人惊喜的是,作为信息科技方面的高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多次参加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举办了多场专场演出。在2005年、2007年和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还获得了5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
交互共融催生创意人才
之所以说“双轮驱动”是对以往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化和拓展,不仅是因为它增加了一轮——“文化创新”驱动,而且是因为它要求“双轮”互动交融,产生“1+1>2”的效果。
基于此,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一方面切实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首都发展输送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根据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情况调查显示,6l家信息技术领域的单位一致认为本校毕业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学校有关院系分别对大连重工、北汽福田、北京东大正保等企业展开调查。这些企业也认为本校毕业生信息反应敏锐,运用信息手段处理问题能力强。
另一方面,我们着力培育学生的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能力。近年来,学校涌现了一批受到市场青睐的文化创意产品。2008级通信工程专业王補平、彭宇文、杨婉秋同学,共同创作了一款中国画仿真绘图手机软件,名为“水墨丹青”,在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赛后,同学们把这款软件进行完善,上传到苹果软件商城进行下载出售,每下载1次收费0.99美元。目前,这款软件已获得了超过500次的下载量,免费点击下载(简化版)超过15000次。无独有偶,学校自动化2006级赵亮同学自行研发出立体打印机,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认可度,目前已上市销售。
综上所述,“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既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载体与平台,更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充实了内涵、提高了品位。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思想认识、推进科学发展。
(作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叶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