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拉进来管,不要推出去乱”
2012-05-14韩永
韩永
近日,就宗教慈善的相关话题,《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
作为中国宗教研究的带头人,卓新平的观点经常给人以“早春二月”的新鲜感。他說,这缘于自己田野调查的问题意识,也缘于“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评价这个《意见》的出台?
卓新平:现在很有必要出台这个《意见》。太及时了,太重要了。因为宗教界长期就从事慈善工作,但以前我们由于对宗教的理解有问题,对宗教慈善的事情采取了回避的态度。现在开始正视现实,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
在中国,宗教信仰自由如今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社会对于宗教的理解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影响了宗教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虽然一直说积极引导宗教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但是实际上实施的时候总是有一些顾忌。这个文件的出台对宗教慈善工作的推动,在宗教参与社会建设方面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中国新闻周刊:你刚才说社会对宗教的理解有一些问题。有哪些方面已经影响了宗教,或者宗教慈善的发展?
卓新平:我们还老是拿1949年以前对宗教的认识来理解宗教,把宗教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等等。这种看法,是没有看到我们在1949年以后大的经济基础的改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宗教是一种落后的文化,没有看到它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反映,是我们自己文化的有机构成。我们不把它当作我们的组成部分,把它作为一个另类,宗教就成为一个敏感领域。对此我才经常说,宗教一定要脱敏。
所以,如果不改变这些观点,宗教参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总是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据我们了解,以前也曾有一些宗教慈善活动,由于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它慢慢就萎缩了。
我们今天要让宗教从政治上的负担解脱出来,更多的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这个《意见》的出台,实际上是让宗教脱敏在实践上先走了一步。
中国新闻周刊:这是不是也与政府大力提倡社会建设有关系?
卓新平:对。政府首先提出社会建设,然后提出文化建设。这两个领域的建设,宗教都是可以积极参与的。而如果按照以前的认识,则是把它排除在外的。
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我们现在强调社会和谐和维稳,但是我们现在社会和谐和维稳的文化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我们的文化观现在潜意识上仍是一个要造反、要破除的文化。但是我们现在要反谁、破谁呢?这个观念一定要转变。
宗教是强调社会和谐、主张社会稳定的。不能说它是绝对的,但大部分是这样的,它实际上是维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慈善能够起到其他世俗的慈善起不到的作用。因为它除了社会安抚以外,还有精神安抚的作用,这是世俗的慈善工作所难达到的。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政府在宗教问题上,有哪些变化?
卓新平:这个《意见》出来,就是态度上的明显变化。
也不能说所有的顾虑都是多余的。但是要从整个社会发展、社会建设、解决社会矛盾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应把宗教拿出来单说。不能说因为它是宗教,就有问题。马克思说得很清楚,宗教的问题,是社会出的问题。所以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只是找宗教,而是要去找社会,把社会协调好。
中国新闻周刊:从宗教自身的建设来说,有没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卓新平:那当然了。为什么我们提宗教要改革呢?我们整个社会在改革,宗教当然也要改革。
我个人认为,宗教要真正像一个宗教,要按照宗教那种精神追求的方面,不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也陷入这种物欲之中。但这其实不是宗教的本身,而是其异化、世俗化的表现。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调整?
卓新平:我们做了一个调查,中国有3亿多宗教信徒。这么大的一个群众基础,我们不拉过来,老说是负面的,推到对立面,那岂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宗教轻轻一拉,就是我们的朋友,但是你要使劲硬推,就有可能成为你的敌人。现在再不拉,慢慢就会晚了。今年参加全国宗教局长会议,我就说了一句话,对宗教问题,要拉进来管,不要推出去乱。
这就涉及对宗教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你把它作为自己的一部分,管理方法就会非常放松,如果作为一个异己,就会高度紧张。
(实习生苏亚对有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