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以来关于新时期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综述

2012-05-12樊锐

中共党史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政策研究

樊锐

新世纪以来关于新时期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综述

樊锐

第二种意见是从文化学的角度对 “知识分子”的界定。从这一角度看,第一种定义实际上是对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外部界定和分析,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触及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基于此,有学者借鉴西方学界以精神气质为标准的界定方式,突出知识分子作为 “社会的良心”或 “道义良知”的角色作用,即强调知识分子不仅要拥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更要有超越专业和职业范围,对国家、社会乃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事物的关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新时期伊始,采用这种文化学视角的一般是有西方教育背景的学者,如1987年余英时将知识分子理解为 “具有一种宗教承当精神的知识群体”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自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页。。新世纪前后至今,国内也有不少研究者采用这种视角,如张汝伦强调知识分子的独特功能是提供一个实在的象征的系统表达,借此他们能够重构人自身及其社会的概念,即他们可以通过其创造活动和批判活动,树立一个人自身及其社会 “应该”的理想形象和目标②张汝伦:《思考与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525页。。王明强认为,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是知识分子的第一品性,而直面现实、高扬批判精神、以审视的眼光和批判的视角致力于美和善的社会的构建,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和责任;长期以来,知识分子的这一特性遭到遮蔽,致使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日渐模糊和迷茫;面对社会现实,中国亟须凸现知识分子的独特性并形成一批真正的知识分子群体③王明强:《知识分子的身份界定与群体性建构》,《理论界》2009年第5期。。当然,对于这种界定,也有学者提出异议④如:邵小文认为,此界定与其说是在给知识分子下定义,莫若说是为之设立一个理想模型。以此求诸中外古今的 “知识分子”,能符合者恐怕都在少数。若以这种界定来看中国知识分子,则关注点不能不聚焦在极少数高级知识分子身上,容易忽视更为庞大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群体 (邵小文:《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问题》,《学术界》2010年第10期)。。

第三种意见则认为不应追求知识分子的标准定义,而应回到具体的历史中去加以认识。近期便有研究者认为,过于追求规范性标准的定义不是恰当做法,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不妨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看看汉语“知识分子”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如邵小文认为,以上两种界定方式都有缺陷,所谓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离不开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历史命运的解读,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及其政策和实践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确实有其特定的 “问题”视角。这样,至少可以区分出两个视角:一个是研究者的角度,一个是执政党的角度。研究者完全可以从自己定义的知识分子概念出发,将研究对象限定在具体的范围内。对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研究而言,重要的是理解和认识知识分子生成、发展、变化的具体历史过程,而不是追求一个明晰确定的知识分子概念,再从概念出发去进行研究。一个历史的具体的 “知识分子问题”,只能回到具体的历史中去加以认识和寻找答案。⑤邵小文:《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问题》, 《学术界》2010年第10期。

总之,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知识分子的概念进行了诠释和解读,但知识分子概念受到时间、地域、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这已成为学界在此问题上的基本共识。

2.关于知识分子的分类。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知识分子的专业领域不同,将之粗略和简易地划分为科技知识分子与人文知识分子。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队伍逐渐分流,“分流”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知识分子内部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群体,另一方面是一部分知识分子从传统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分化出来,向其他社会群体流动⑥李小宁:《知识中国: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第100页。。这样,随着知识分子队伍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目前主要还有以下一些分类:

根据社会职能与工作性质,可分为三类:一是党政管理型知识分子,是指在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中应用领导科学、管理科学以及其他专业技术知识从事管理工作的知识分子;二是企业经营型知识分子,是指在各类企业中应用经营管理知识从事企业经营与企业管理的知识分子;三是专业技术型知识分子,是指在各级各类组织中从事教学、科研、医疗、文艺、宣传等专业工作的技术人员。这种划分使中国知识分子的分类与中国关于人才的分类协调一致起来,有利于知识分子与人才政策的统一制定与实施,也有利于各职能部门对知识分子与各类人才的统一管理。①张荣华等:《时代的中坚——我国现阶段的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第22页。

根据知识活动的层次,可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非文化型知识分子,他们具有大学学历,但不从事文化 (包括科技)工作,而在机关部门从事管理和事务性工作;二是传授与应用型知识分子,这类知识分子包括教师、工程师、临床医生等,他们直接从事某种知识活动,但基本上不是创造,而是传播和应用现有的知识;三是创造型知识分子,包括学者、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等;四是批判型知识分子②郑也夫: 《知识分子的定义》, 《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根据知识分子对政府的依附程度和流动性,可分为两大类:“体制内”知识分子和 “体制外”知识分子。“体制内”知识分子是指在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工作的知识分子,这类知识分子对政府的依附性比较大,不易自由流动;“体制外”知识分子是能够并且已经进入市场的知识分子,包括 “下海”的科技人员和自谋职业的文化人,这类知识分子对政府的依附性较小,流动性较大。③李小宁:《知识中国: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第103—104页。其中,第一类知识分子身份相对固定,第二类则因其流动性具有双重或多重身份。

此外,还有学者将知识分子划分为人文知识分子、舆论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根据统一战线领域开展知识分子工作的需要,中国知识分子还有党内知识分子和党外知识分子之分④张荣华等:《时代的中坚——我国现阶段的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第21—22页。。以上分类既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队伍的日益壮大,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变化带给知识分子的影响,还反映了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

二、关于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作用和阶级属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知识分子的作用也发生了崭新变化,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进行了论述。

1.关于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作用。目前主要有:

从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与角色来看。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转型,知识分子正在逐步承担起新的社会功能,扮演新的角色:一是投身市场经济,二是参与民主政治,三是建设精神文明⑤姜汝真、李小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分子问题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有学者强调指出,知识分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激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改革走向深入以及维护社会公平等意义重大⑥沈年耀:《新时期知识分子的特点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有学者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党外知识分子队伍日益扩大,他们广泛的海外关系对中国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⑦李穆玲:《新世纪、新阶段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还有学者强调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指出他们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具体化为特定的社会角色: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改革的监督者、政治民主的推动者、精神文明的守护者和公共话语的建设者,这些角色也成为对当代人文知识分子有机性的最好诠释⑧李春敏:《改革开放视阈下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探析》,《江汉论坛》2009年第2期。。有学者认为,知识分子对待国家权力的态度有所转变;在当前中国的政治生活中,知识分子参政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提高,政治参与方式多种多样;有一批公共知识分子尽其所能地就社会基本问题发表意见,对随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表态,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对舆论的形成与走向、公共生活的气氛都产生了影响,有时甚至对政府政策的形成发挥作用;知识分子的多元化代表其独立和自主程度的提高①潘端阳:《试论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理论界》2010年第5期。。

从当前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与思想观念来看。有学者认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日渐提高,但由于知识分子内部开始分化为各种不同的群体,当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时所处的地位和心态也各不相同,那些掌握运用传播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济和社会管理知识,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直接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知识分子,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而那些从事基础科学、致力人文学术、献身教育事业而无法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知识分子,则被商品大潮冲到社会边缘,与前一部分人形成鲜明反差②姜汝真、李小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分子问题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多数学者指出知识分子的思想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有研究者强调知识分子原来的 “重义轻利”、“重学轻商”、“君子固穷”等思想意识,已逐步转变为市场意识、主体意识、商品意识、利益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以往单一和封闭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多样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开始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③姜胜洪:《和谐社会构建中知识分子阶层的舆情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或者完全专业化,服务于权威机构或商业化组织,被动消极的任由世俗摆布;或者被排斥到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边缘,以更加沉寂的态度对待世俗,导致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彻底丧失④孙大为:《从文革期间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看中西方知识分子理论差异》,《时代人物》2008年第11期。。

从党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看。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共已将知识分子视为 “依靠力量”,知识分子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地位日益提高。如有研究者认为中共十五大是一个新的分水岭,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渐入佳境⑤李小宁:《中国知识分子:一个特殊问题及其消解》,《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也有学者认为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变化使他们更有条件保持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更有条件对社会持批判态度,但行政官员对知识分子的控制刚刚有所松动,资本对知识分子的控制却很快加紧了⑥赵宝熙主编: 《知识分子与社会发展》,第32—34页。。

还有研究者将知识分子的角色变化划分了阶段,如认为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与角色的变迁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与角色回归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则是转型期的角色转换和角色意识的阶段⑦叶青:《新中国60年知识分子命运与角色的变迁》,《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2.新时期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研究是学界关注的重点话题。

一般认为,准确判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正确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的前提。但也有另一种意见,认为新世纪有必要适当淡化知识分子的阶级归属问题,如陶文昭认为,如果把知识分子的阶级归属看得过重,可能会严重影响整个知识分子政策:首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本身的意义在缩减,当今所谓阶级在某种含义上只是职业标记,这与革命时期的情况是不同的,不注意到这种时代的变化,夸大阶级的意义,就会出现偏差;其次,知识分子是一个具有弱阶级属性的阶层,它的阶级属性本来就没有其他基本阶级那么强,而且他们在阶级属性上有一定的可塑性。对于中国来说,21世纪适当淡化属性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预防知识分子政策出现偏差的一个有效方法。⑧陶文昭:《21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政策的思考》,《石油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在判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上,多数研究者仍使用阶级学说。新世纪以来,有研究者提出异议,认为阶级学说是片面的。如郑也夫认为,阶级学说无疑是近代各种解释系统中最有价值的一种,但是它在认识阶层问题上,至少带有两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第一,这一学说以为决定重大社会行动的只是阶级关系这一社会因素,而当代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文化、人格这三个因素决定了社会行为。阶级学说在社会与文化两因素中过于强调前者的作用,忽视了文化对历史与现实的决定作用,因而它自然重视阶级范畴,轻视承担着文化职能却不属于阶级范畴的知识阶层。第二,在认识社会时,这一学说执著于阶级关系这一维度,在认识知识分子问题上只完成了一个判断:知识分子不是阶级,是阶层。这固然是对的,但阶级学说认为这是导致知识分子身上若干缺陷的根源,却是不恰当的。在阶级学说中,阶层的概念远没有像阶级的概念一样得到清晰界定。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阶层?发挥何种独特的社会功能?这些显然是片面的阶级社会学无力解说的。①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第179—180页。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知识分子与工农关系的演变,划分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唯一的经济标准、三元标准、为谁服务标准和世界观标准以及生产力标准等方面,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进行了探讨②张瑞兰:《新中国知识分子与工农关系的演变及启示》,《武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刘金玲、王杰:《论我国知识分子历史地位的变迁——划分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标准兼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杨鉴生、李国兰:《知识分子理论的逻辑起点和 “皮毛理论”之析》, 《兰州学刊》2008年第6期。。这些观点反映了随着时代进步知识分子队伍所发生的变化,也体现了学界进入新世纪以来更加注重从多方面研究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三、关于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特点和阶段划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发展已有30多年历史。研究者总结了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特点,并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若干阶段。

1.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一,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

政策包括四个层次。有学者认为,三中全会以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主要包括哲学基础、理论基础、原则方针和具体政策四个层次的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知识分子政策的哲学基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知识分子政策的理论基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知识分子政策的原则方针;“政治上充分信任、生活上关心照顾、工作上放手使用”是知识分子政策的具体办法③毛传清、罗辉权: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形成和发展》,《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政策实质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学者指出新时期知识分子政策的实质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知识分子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新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方面④吴晓敏、刘闯:《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考察》,《南昌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政策对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发生巨大变化。有学者强调,新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和巨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将知识分子看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写进宪法;将知识分子由依靠力量上升到决定性力量,并予以高度重视;通过组织路线和干部路线,充分体现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⑤印少云、刘玲:《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性转折和巨大变化》,《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政策具有稳定性和前瞻性。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初期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具有稳定性,党对知识分子属性和地位的概括再没有因为社会发展中出现过问题而有所反复;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前瞻性,为了更好地抓住世界现代化的新进展和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提供的机遇,学习、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来发展自己⑥吴春晖:《论改革开放初期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党史文苑》2010年第8期。。

第二,上世纪90年代以来至世纪末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政策有四项新发展。江泽民提出 “科技进步决定论”,实现了对知识分子科学定位依据的新飞跃;诠释 “知识分子使命论”,实现了对知识分子社会作用认识的新提升;深化 “两个尊重论”,实现了知识分子政策核心内容的新拓展;确立 “人才第一资源论”,实现了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理论的新跨越①孟轲:《论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理论贡献》,《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政策对知识分子的地位作用有进一步认识。江泽民提出: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知识分子要成为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知识分子的利益应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充分依靠和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②毛自鹏:《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知识分子理论的创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里,党还陆续提出 “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三个代表”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思想,以及从根本上加强和改善党同知识分子的关系等思想③张德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知识分子思想管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隋云:《江泽民对邓小平关于知识、知识分子和人才思想的发展创新》,《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政策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如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树立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形象;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制定对知识分子的奖励制度,改善和创造更有利于他们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以推心置腹、坦诚相见的态度同知识分子广交朋友,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呼声,正确对待他们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批评;关心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以多种方式关心出国留学人员、海外华人知识分子,欢迎他们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④储峰、王鹏程:《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探索与贡献》,《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第三,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政策对象转向人才。有研究者认为,新世纪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完善主要有两点:一是政策的对象转向人才,人才是指 “具有较高才干和能力,在某领域、行业或工作中能够用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这就意味着知识分子工作的对象不再唯学历、身份和职称,而注重的是知识、能力和绩效;二是政策的内容从着重落实政治、生活待遇,完全转向对于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吸引⑤樊锐:《新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发展及其历史启示》,《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7期。。

政策有四项发展。有研究者总结为:把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到人才强国战略、把党管干部原则发展到党管人才原则、把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到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等⑥潘晔、阎高程: 《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创新初论》,《理论月刊》2007年第6期。。也有学者总结为:党从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了对知识分子定位依据的新飞跃;从明确 “依靠力量”到 “承担重任”,实现了对知识分子社会价值认识的新强化;从制定 “两个尊重”到 “四个尊重”,实现了知识分子政策核心内容的新拓展;从倡导 “两个结合”到树立 “科学人才观”,实现了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理论的新跨越⑦孟轲:《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知识分子理念的新变化》,《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政策从生产力视角转向人的发展视角。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初,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从阶级斗争视角转向生产力视角;在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从生产力视角转向人的发展视角。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顺应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共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出发,把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关注的重点转向人和人才,强调新世纪知识分子工作的中心是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新的视野下,如何正确审视和认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制定新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政策、如何正确地看待人才、如何正确地评价人才和培养人才、吸引和使用人才等,成为新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主要内容。①梁晓宇:《浅析党的知识分子理论视角的两次转换》,《统战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期。

此外,研究者还就新世纪知识分子政策中的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和作用、党管人才原则的内涵以及人才培养等具体政策作了解读和论述②许颖:《论人才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山东人才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和意义》,《齐鲁学刊》2007年第1期;萧鸣政:《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中的党管人才原则》,《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潘晔:《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变迁与创新》,第246—247页。。这些都反映了学术界对知识分子问题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和深入。

2.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阶段划分

首先,在新世纪前后,有研究者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这段时期划分为 “三阶段”或 “二阶段”。

有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召开前,这期间党在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的理论基础上,对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第二阶段,从1982年十二大召开到十四大召开前,党确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新时期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提出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工作上放手使用,在生活上关心照顾。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四大召开至今 (1998年),这是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的完善发展时期,其核心是如何重用和使用人才。③艾虹、陈亚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演变》,《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6期。

杨凤城认为这一时期中共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977年至80年代中期是拨乱反正和落实政策阶段。拨乱反正主要体现在恢复和强调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认定,批判和清理在该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对 “又红又专”等某些曾经十分流行的理论观点的正本清源和重新阐释,并不再提 “团结、教育、改造”方针。落实有关知识分子的各项具体政策主要包括平反冤假错案;恢复专业技术职称,保证专业科研时间;改变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状况;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等等。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执政党充分彰显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学术自由的社会氛围与机制。党在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再没有动摇过,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日趋全面、系统,评价日趋实际、到位。同时,知识分子政策也具有了与时俱进的内容:日趋科学的文化发展方针和政策,改善和提高知识分子的物质待遇,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化的保障和激励机制。④杨凤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第223—247页。

其次,近期,有研究者把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至今这三十多年的时期,划分为 “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粉碎 “四人帮”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通过拨乱反正明确知识分子地位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这一阶段党对知识分子政策调整的核心,就是拨乱反正和落实政策,重点在于纠正和清理 “左”倾错误影响: (1)强调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突破 “两个估计”的禁锢;(2)重申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3)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写进宪法;(4)提出 “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落实政策的方针。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直至上世纪末,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地位作用,建立健全各项相关机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一阶段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健全一系列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落实政策的重点,从解决政治问题转到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生活待遇上来。(1)从理论认识上赋予知识分子以更高的地位和作用,1988年,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江泽民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出发,进一步提出知识分子是 “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2)建立健全一系列有关知识分子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3)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党和政府把知识分子工作纳入人才工作,确立人才强国战略。(1)强调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是 “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提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2)强调人才竞争也包括文化人才的竞争,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同样重要;(3)确立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等。①樊锐:《新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发展及其历史启示》,《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7期。

四、关于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和知识分子问题研究

总的来看,到20世纪末,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理论和政策已经彻底摆脱了党的历史上延续很长时间的 “左”倾错误影响。对于如何看待知识分子问题和如何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研究者们有如下观点:

1.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一般认为,随着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工农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知识分子”这个本来是作为政策对象而存在的 “阶层”将会消亡,知识分子问题最终会消解。在承认这一基本前提的情况下,研究者所作的具体分析还是略有差别的。如李小宁认为,凡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地方,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问题,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资本、是利润、是财富。知识分子的待遇已经不再需要什么特殊政策来落实,而是由市场机制本身来调节;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一个特殊问题,作为政策的对象而被界定的特殊群体,是由中国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其实质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近代科技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度,作为革命和建设基本力量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核心是中共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问题得以解决,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渐入佳境,随着社会发展,知识分子问题会最终消解。②李小宁:《中国知识分子:一个特殊问题及其消解》,《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杨凤城认为,到20世纪结束之际,知识分子问题作为一个一度影响中国政治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说在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中依然存在着知识分子问题的话,那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了,而是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了③杨凤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第247页。。也有学者强调,知识分子在我国短期内不会消失,而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任何淡化或忽视知识分子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④张荣华等:《时代的中坚——我国现阶段的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第28页。。有研究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 “消亡”似乎不可避免,但知识分子 “消亡”的同时又将获得 “重生”,在社会大众普遍提高和深化其所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定有一些人会成为先觉者,无论是在何种行业从事何种职业,或是以何种社会身份出现,一旦成为某种知识领域的先行者,这些人必将以自己的新知,通过专业和非专业、职业和非职业的途径来传播其思想意识和知识技能,实际上这仍是知识分子对社会启蒙和影响作用的体现,只是他们不再以一个特殊群体而出现,因而可将其称之为 “大众知识分子”⑤翟爱玲:《当代知识分子的裂变与未来发展趋向》,《求索》2009年第8期。。

2.如何深化知识分子问题研究。总的来说,当前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精彩纷呈,呈现研究领域多样化、研究对象具体化、研究方法专业化和研究观点多元化等特征⑥邵小文:《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现代哲学》2010年第4期。。但知识分子研究仍有近一步思考和扩展的空间。

明确界定和区分研究视角。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主要形成了党史研究和文化学研究等路径,随着改革开放后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涌现出许多从其他学科视角对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如从 “士”文化看知识分子问题、市场经济与知识分子问题等。这样,学者们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时,尤其从各自视角出发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作评判时,就可能因概念和指称错位而引起混乱。因此,在何谓知识分子、何谓知识分子问题上建立共识并不容易。问题的明晰实际上首先在于区分不同的研究视角。在此前提下,不同研究路径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考察才能有效地进行交流。①邵小文:《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现代哲学》2010年第4期。

转变研究范式。要深化对知识分子的研究,要对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必须转换视角,转变研究范式。如杨凤城认为,西方学者对知识分子的研究着重于社会和文化的视角,的确揭示了知识分子的某些本质特征,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现当代历史的知识分子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开阔视野的意义。当然,研究中国现当代历史的知识分子问题,必须首要考虑中国的文化传统背景和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问题,如传统的 “士”的 “入世精神”、近代以来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主题、学术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走向等。②杨凤城:《关于现、当代中国历史研究中的知识分子问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重视知识分子的现代化问题研究。有学者认为,要重视探讨知识分子本身的现代化问题。其一,知识分子的现代化并不等于文化现代化,所以承担起文化重建使命不等于就是知识分子现代转型的成功;其二,科举制度的终结宣告了 “士”阶层的消亡,并不意味着同时就是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其三,正如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正在创造中一样,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化不应看作完成了的结果而是过程。知识分子本身也应该在从事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力图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这样的自省和探讨理应更多。③邵小文:《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现代哲学》2010年第4期。

突破政治与学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有学者认为,“政治”与 “学术”的关系历来是谈及知识分子难以回避的问题,在知识分子问题研究上恐怕不能从政治、学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出发。邵小文认为,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政治具有无可否认的主导作用,这既有积极意义,也有负面影响,即在学术和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泛政治化倾向。但是,克服这种负面影响,是否一定要走到所谓 “纯学术”的地步?存在可以与政治截然分开的学术吗?直面问题,总结历史,首先应该避免的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政治与学术应该在何种意义上重新界定和解读,执政党和知识分子两方面又应当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一关系?二者之间如何实现良性互动?这不仅是解开中国知识分子历史命运之谜的钥匙,而且是时至今日仍然值得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④邵小文:《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现代哲学》2010年第4期。

加强微观研究。如杨凤城认为,加强微观研究是实现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转型的突破口。微观研究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分子群体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这种研究要重实证性,有调查、有数据、有实例,这样它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二是典型的个案研究。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复杂的路,既有共同之处,又极富个性和复杂性。这种个案的选取要尽可能体现不同的代际、专业、职业、出身等方面的特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许多知名人士,其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是颇具典型意义的。研究他们的资料应该是足够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研究一定要有 “问题意识”,也就是说要有可取的视角和出发点。典型个案抓得好、研究深、“问题意识”强,将有益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宏观研究。⑤杨凤城:《关于现、当代中国历史研究中的知识分子问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关于新时期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领域也异常宽泛,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述及。总之,新时期知识分子问题研究不断深化,知识分子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知识分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北京 100080)

(责任编辑 吴志军)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政策研究
政策
政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助企政策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政策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