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四个“不代替”
2012-05-10邵武市沿山中心小学高小水
邵武市沿山中心小学 高小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四个“不代替”
邵武市沿山中心小学 高小水
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值得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议题。该文提出,数学课堂教学要坚持做到四个“不代替”:不代替教材去重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不代替学生去说出他们自己经过努力能总结出的结论,不代替学生去思考,教学中不代替学生去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 教法创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教师要精心选择课堂教学策略,坚持做到四个“不代替”:
1 不代替教材去重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
小学生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因此,让学生自己学习教材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使他们边看书边思考,边动脑筋边动手,并把自学中发现的问题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另外,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地方都有旁注、解释说明和思考分解过程等,这些都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和明确的思维导向。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自学课本中的导语和图示,并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是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必须先通分,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这些内容在教学中都能找得到,看得见,无需教师从头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好,且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此外,还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一步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例如,多位数的加减法、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两部计算应用题等等,都是一些后续材料,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对于这些材料上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在复习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主动尝试,自己探究对照课本有关例题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步骤,进行矫正,掌握知识,教师的任务只是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这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从学习的成功中体会到了喜悦感,又提高了学习能力。
2 不代替学生去说出他们自己经过努力能总结出的结论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去记忆老师交给的教学结论,就不能牢固掌握知识,更不能灵活地应用知识。因此,要重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请学生准备好学具,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它。即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线、多少个点,请学生数一数以后得出结论。长方体的6个面、12条棱有什么特点,请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自己得出结论。这些虽然很简单,却能使学生逐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为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3 不代替学生去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提供思考机会,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去动脑。例如,在讨论将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次,使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可以怎么折呢?大部分学生都折出如下图形:
这时有一个学生却是这样折:
大多数的学生认为他折错了。这时,教师并不急于表态,也不急于让这个学生讲理由,而是让学生试着折一折,或者把它剪下来研究一下,这样折行不行。学生经过动手折、剪,认真思考,得出:只要使AB=CD,沿BC折,就可以将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这种使人人积极思考、敢想的氛围,应该是教学执行的一个核心。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身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4 教学中不代替学生去动手操作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动手开始,动手操作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便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同时,操作也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操作因素,积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明确道理,发现规律,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学生操作实践前,教师必须预先进行操作实践,以确定实验操作的程序,以减少盲目性。操作中,教师要加强操作指导,以求实验结果的准确。操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实践上升为理论,使所实验过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不包办,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动手,这样既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又可加深对操作对象的印象,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代替学生的学习,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学问,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发展,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 龚春燕与创新学习[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杨德坤. “愉快教育”的心理学阐释[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 129-132.
[3] 郑剑锋.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探讨[J]. 2009 (29·上卷):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