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锌薄膜的光电性能研究
2012-05-10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吕灵燕
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吕灵燕
氧化锌薄膜的光电性能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吕灵燕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ITO导电玻璃衬底上制备氧化锌(ZnO)薄膜,研究其结构、光学透过率和电学性能。AFM测试结果表明,ZnO薄膜晶粒尺寸随退火温度的提高而增大。薄膜的光学透过率曲线显示,在大于400nm的波段,ZnO的透过率比较高,而其禁带宽度约为3.25ev。在相同的电压下,ZnO薄膜产生的电流大小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先增强后减弱,在550℃时达到最大。
退火温度 ZnO薄膜 光学透过率
ZnO材料是具有直接带隙的Ⅱ-Ⅵ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其晶体具有三种结构:立方闪锌矿结构(Zinc Blende)、六边纤锌矿结构(Wurtzite)以及比较罕见的八面体岩盐结构(Rock salt)。六边纤锌矿结构是自然界中稳定存在的ZnO晶体结构,其晶格常数a=0.324nm、c=0.519nm,室温下的禁带宽度约3.37eV。ZnO在室温下具有高达60meV的激子结合能,光增益系数300cm-1,能有效地工作于室温及更高的温度[1]。ZnO材料在光电显示、压电器件、气敏传感器、透明导电薄膜、光发射器件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其来源广泛,环保无毒,价格低廉,可以大规模生产,是现今研究的热点材料。
ZnO材料的宽带隙和高激子结合能,使其在光电领域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宽带隙使ZnO在可见光波段(400~800nm)有高达80%的光学透过率,掺杂Al3+的ZnO薄膜,即ZnO:Al(ZAO),是一种具有优异光学特性和电学特性的透明导电薄膜[2]。ZnO材料高激子结合能使其在室温下的受激辐射能在较低阈值出现,是一种理想的紫外光发射材料[3],其在应用方面的突出热点是制备激光器(LDs)和ZnO基发光二极管(LEDs)等光电器件[4]。其次,ZnO高熔点的物理特性(1975℃),使其具有很好的热化学稳定性。ZnO薄膜可在低于600℃下获得,有利于降低设备成本,抑制固体外扩散,可大大减少高温制备条件下产生的缺陷,提高薄膜质量。再次,ZnO器件制备工艺可与硅平面集成电路工艺相容。第四,ZnO是至今为止Ⅱ-Ⅵ族半导体材料中最硬的一种,可以避免像其它Ⅱ-Ⅵ族材料在光发射器件应用中出现的增殖现象。因此,研究ZnO材料的光电性能对于探索新型的光电器件将会是很有意义的工作[5-9]。本实验在ITO导电玻璃衬底上制备了不同温度退火的ZnO薄膜,并研究其结构和光学透过率以及电学方面的特性。
1 实验过程
实验采用溶胶—凝胶法在ITO导电玻璃衬底上制备了ZnO薄膜。在制备薄膜的过程中,溶液所用的起始原料是分析纯的二水醋酸锌(Zn(CH3COO)2·2H2O),溶剂为乙二醇甲醚(CH3OCH2CH2OH)。配制ZnO前驱体溶液的过程为:首先将一定质量的二水醋酸锌溶于乙二醇甲醚,后加入与二水醋酸锌等摩尔的乙醇胺(C2H7NO)作为稳定剂,搅拌加热至沸腾,接着在沸腾状态下继续搅拌30min,然后在60℃的恒温水浴中搅拌1h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并在室温下继续搅拌2h,最后得到澄清的前驱体溶液,其浓度为0.4mol/L。
配制好的ZnO前驱体溶液旋转涂覆于ITO玻璃基片上,匀胶速度约2500 rpm,时间为30s。每涂一层后都将湿膜放在加热台上以300℃的温度热烤5min,以除去有机物。重复甩膜—烤胶的步骤5次,达到所需的薄膜厚度,最后将所得的ZnO薄膜放入扩散炉中进行退火处理。ZnO薄膜的退火温度分别为500℃,550℃,600℃和650℃,并保温1h,然后随炉自然降温。
为了测试ZnO薄膜的I-V曲线,需要在薄膜表面再镀上一层导电电极。进行I-V测试时,要求选用的电极与ZnO薄膜形成良好的接触,即欧姆接触[10]。本实验选用金属Al为导电电极。分别取不同温度退火的ZnO薄膜样品各一片,利用多源高真空镀膜设备在ZnO膜层上面通过掩膜板(mask)再镀上一层Al作为电极。图1所示是镀Al电极切面示意图,共有四层,分别为Al电极、ZnO膜层、ITO膜层和衬底。通过直流稳定电源在ZnO薄膜上施加电压,测量不同电压下ZnO薄膜产生的电流。
图1 镀Al电极切面示意图
实验对ZnO薄膜进行结构、光学透过率和电学性能的表征。薄膜的AFM测试采用Veeco公司生产的原子力显微镜NanoScope IIIa。光学透过率的测试采用日本Shimadzu 公司生产的UV-31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范围从390nm~800nm。I-V特性测试采用美国Keithley公司生产的2420型高压源表。
2 结果与分析
图2所示是退火温度分别为550℃和650℃时ZnO薄膜的AFM图。由图2可见,在550℃退火的ZnO薄膜样品表面平均粗糙度Ra=0.693 nm,晶粒小,生长致密均匀、表面平整;在650℃退火的ZnO薄膜样品表面平均粗糙度Ra=2.03 nm,薄膜表面洁净完整,晶粒清晰可见,大小均匀,表面较为粗糙。通过两图对比得知,薄膜表面结晶晶粒尺寸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而增加,表明退火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薄膜样品表面的结晶状况,能够促进其晶粒的生长,减小晶粒之间的空隙,使其排列趋于均匀致密,薄膜容易有序结晶化[11]。
图2 退火温度为550℃和650℃条件下制备的ZnO薄膜的AFM图
ZnO薄膜是高透明的半导体材料,其透明度是薄膜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图3所示是不同温度退火制备的ZnO薄膜的光学透过率图谱。由图3可见,ZnO薄膜在400nm以上的可见光区域具有较好的光学透过率,其中在退火温度分别为500℃和550℃条件下制备的ZnO薄膜,最大光学透过率均可达89%以上。随着退火温度提高至650℃时,ZnO薄膜最大光学透过率反而下降至85%左右。分析原因:在较低的退火温度下,薄膜内的原子在此温度下获得能量在表面发生迁移,晶粒得到增长,晶粒间的空隙变窄,缺陷密度变小,从而导致光学透过率变大[12]。在大于400nm的波段,ZnO薄膜的光学透过率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在550℃时达到最大。总之,在可见光波段内ZnO薄膜始终表现出很高的透过率,这在透明电子器件应用中具有实际意义。
图3 不同退火温度条件下制备的ZnO薄膜的光学透过率
式(1)中R在吸收边的数值约为1,d是薄膜的厚度。
假设ZnO薄膜中价带和导带之间是直接跃迁的,则吸收系数和光子能量的关系可表述为公式:
图4所示是不同退火温度的ZnO 薄膜的I-V曲线关系。从图4可以看出,不同退火温度下制备的ZnO薄膜的I-V测试曲线均显示出双极性的传输特性,线性特征明显,表明Al电极与ZnO薄膜样品晶格匹配良好,接触面之间无明显的接触电势,满足了欧姆接触的条件。随着外加测试电压的升高,薄膜产生的电流随之增大,但均找不到饱和电流[15]。当外加电压为+2V时,退火温度分别为500℃,550℃,600℃,650℃的ZnO薄膜样品产生的电流依次为1.15uA,1.66uA,0.91uA,0.85uA;而当外加电压升高至+4V,这四个样品产生的电流依次为2.96uA,3.40uA,2.67uA,1.84uA。因此,在同一外加测试电压下,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ZnO薄膜样品产生的电流呈先上升后减小的趋势,这与图3的数据相吻合,其最大值是在550℃退火的ZnO薄膜样品。
图4 不同退火温度的ZnO 薄膜的I-V曲线关系
3 结论
本文利用溶胶—凝胶法在ITO玻璃衬底上制备了ZnO薄膜,研究了退火温度对ZnO薄膜的结构、光学透过率和电学性能的影响。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光学透过率与I-V测试曲线的变化趋势相同,先上升后下降,而其禁带宽度基本保持不变,约为3.25eV,在550℃时达到最大透过率和电流值,这与薄膜的结晶状况有关。
[1] 邓蕊. ZnO基光电薄膜的物性研究及光电器件的设计与制备[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 Ma R X, Wang M K, Bo K,Study on the structural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Al-F co-doped ZnO thin films prepared by RF magnetron sputtering [J]. Optoelectron. Lett., 2011, 7(1): 0045-0048.
[3] LeeW L, Jeong M C, MyoungJ M,Magnetic alignment of ZnO nanowires for opto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J]. Appl. Phys. Lett., 2007, 90(13): 3115- 3117.
[4] 刘云燕,袁玉珍,李洁,等. ZnO基紫外光电探测器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2007,21(10): 9-11.
[5] 陈治明,李守智. 宽禁带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6] 陈治明, 王建农. 半导体器件的材料物理学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7] 何杰,夏建白. 半导体科学与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 Jiang Y H, Wu X L, Zhang W L,Evolution of ZnO architecture on a nanoporous TiO2films by a hydrothermal method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J]. J. Semicond., 2011, 32(3): 03005.
[9] 葛春桥,郭爱云,胡小峰. 掺杂透明导电半导体薄膜的光电性能研究 [J]. 应用光学, 2006,27(1): 40-42.
[10] 何俊钢,陈环,王莉,等. ZnO薄膜紫外光敏特性及晶界势垒的研究[J]. 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28(12):36-38.
[11] Lü J G, CAO C B, SONG X P, et al. Influence of dopant content on morphology and optical constants ZnO:Na films by sol-gel method[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 Sci. Ed., 2011, 26(1):42-47.
[12] 袁广才,徐征,张福俊,等.在不同衬底上制备的ZnO薄膜透射率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27(7):1263-1266.
[13] Liu B, Zhou Y, Zheng H F,. Influence of oxygen gas content on the structur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ZnO thin films deposited by RF magnetron sputtering at room temperature [J]. Rare Metals, 2011, 30(2): 170-173.
[14] 陈航,邓宏,戴丽萍,等. 掺Cd对ZnO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J]. 人工晶体学报,2008,37(1): 213-217.
[15] Wong C H, Lai L M, Leung S L,Trends for the crystallinity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post-thermal annealed ZnO nanorods[J]. Mater. Sci. Eng., B, 2009, 164: 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