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的戏剧:英国戏剧家哈罗德?品特作品解读
2012-05-08于姝媞
哈罗德·品特被誉为“继萧伯纳之后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戏剧作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国剧作家之一。在一生中,他荣获了各种文学奖,其中就包括最著名的皮兰德娄奖、莎士比亚奖、劳伦斯·奥利佛奖、莫里哀终身成就奖、威尔弗雷德·欧文诗歌奖和捷克的卡夫卡文学奖以及大卫·科恩大不列颠文学奖等。
哈罗德·品特于1930年10月10日生于伦敦东区一个葡萄牙裔犹太裁缝之家,2008年12月24日死于癌症,享年78岁。品特幼年时家境很不好,他的家乡正好是工人阶级以及底层民工的聚集地,在这块聚居地上到处都是可怕的工厂,巨大而肮脏的烟囱以及各种各样的污水、肥皂厂和废弃的铁路站。正是这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他整个青少年时期都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之下的生活背景,使得品特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异于常人的敏锐感觉。人与人之间的恐惧眼神、敌意以及莫名的威胁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品特的内心世界,这一切童年的阴影和回忆对他后来的“威胁戏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品特一生一共写下了24部电影剧本和32部戏剧文本,还有一些散文和诗歌。著名的经典戏剧作品就有《房间》(玊he Room)、《生日晚会》(玊he Birthday Party)、《啞巴侍者》 (玊he Dumb Waiter,1957)、《看管人》(玊he Care taker)、《归家》(玊he Homecoming)、《无人之地》(玁o Mans Land)、《背叛》(獴etrayal)和《从灰烬到灰烬》(獳shes to Ashes)等,品特还有 《仆人》《送信人》以及《法国中尉的女人》等电影编写剧本,他也为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写过电影剧本。他有数部舞台剧被搬上大银幕,如《看管人》《生日晚会》《归家》及《危险女人心》。2005年,哈罗德·品特被瑞典皇家文学院光荣地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他的戏剧成功地发现了人类在日常琐碎话语下隐藏着的惊心动魄与荒诞之处,并用他独特的文字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着的心灵房间”。
哈罗德·品特除了戏剧创作外,对政治活动也非常感兴趣。比如在最近的这些年里,品特就曾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反伊拉克的战争,并对美国进攻阿富汗、北约轰炸科索沃等一系列侵略活动表现出极其鲜明的反对立场,他抨击美国是“一个由大量罪犯治理的国家”。 在2003年,品特还出版了一部诗歌集《战争》。在这部作品中,品特表达了自己对以美国为首的侵略活动的强力谴责。在诺贝尔文学颁奖盛典上品特发表了获奖感言《艺术、真相与政治》,在文章中他又一次公开地表达了对美国的强烈反对立场。
当然,关于品特的这些政治活动很多人也有另外的评价,例如很多评论家就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之所以发给品特,正是因为委员会对品特政治活动行为的褒奖,因为历届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都有这样一种政治颁奖的习惯和倾向。
总之,在品特的作品里,我们可以同时看到荒诞和政治的双重身影,而这种荒诞和政治则很好地统一于一种威胁的风格中。本文即探讨品特作品作为威胁戏剧中的荒诞与政治的双重因素。
一、威胁与荒诞
品特的戏剧具有某种独一无二的风格。品特创作时,正值欧洲荒诞派戏剧开始流行。品特将荒诞派的虚无和绝望发展成了一种全新的戏剧,这些戏剧与“荒诞派戏剧”有着某种共通之处,表现个人在世界上的孤立处境,特别是对于外界的无以名状的恐惧感和威胁感,具有强烈的哲学意味。作品往往刻意回避传统的戏剧冲突和剧情结构,通过把整体的荒诞和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传递出一种真实而复杂的荒诞情绪。
在品特的剧本里,事件往往发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其中主要人物受到某种形式的威胁,这些威胁来自外部或者内部,而且显得非常神秘,例如突如其来的暴力,没有故事情节的剧情,无意义的生活片段。但是这些剧作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情境,品特首先把剧作的语境移植到英国,作品中有着明确的英国背景,品特喜欢机智巧妙地在日常生活的场景和对话中暴露生活中的空白、停顿和无聊以及无所事事。在品特的剧本中,主人公看似在平淡地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和常见的话题,可到了最后,剧情却莫名其妙地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十足威胁性的荒诞的场景,这正是品特的戏剧之所以被称为“威胁戏剧”的原因。例如在《送菜升降机》《有点儿疼》《房间》和《生日晚会》这些剧本中,人物被困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外界似乎总是充满着一种无形的恐惧,随时准备侵入狭小的空间。以《空房子的背叛》①为例,在这部话剧里,品特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现代的场景之中:一所技术感十足的房子,房间里重门叠户,彼此以暗门机关分隔,灯光打出十分怪异的形式感,简洁而功能明确。闭合的电梯里有两个对立的男人处在更狭小的空间中,对面就是生冷的铁制栅栏。这是一个封闭的房间——被人遗忘的地下室,而故事就在这样逼仄的环境中展开。
品特展示的这种空间,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一种威胁、压力与荒诞的结合,建筑不再服务于生活,而是“生活服从于建筑”的一种无形规训。“人要通过居住变得健康,所以给他规定的居住是必须详细和精确”②,于是在建筑和建筑之间必须做出清晰的划分,以便在南面的屋子里看书、写信,东边的屋子里睡觉,楼下的小间则用来储存物品和锻炼身体,朝北的房间里享用下午茶与点心,品特的戏剧在处理一种封闭空间的压抑时,实际上在不停地展现一幅现代图景,即人与环境的关系竟然呈现为这样一种荒诞的关系,现代人变成房奴之前早已是空间的奴隶了。
另外,和品特作品的荒诞相吻合的是品特语言的破碎和平淡,语言中插入大量的沉默和停顿。在品特的语言中有着破碎零散的形式风格,这是和作品要表达的思想一致的。
二、威胁与政治
从20世纪70年代起,品特当选为英国国立皇家剧院副导演,也正是从这时期起,他的剧本创作变得更加政治化和更具有明显的左派政治倾向,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品特的剧本创作风格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从荒诞剧逐渐向政治剧展开过渡的。
对于品特自己的这种政治倾向性,品特自己却是供认不讳的,他说:“我的戏剧从一开始就不是政治上的辩论的言语讨论,我的戏剧是活生生的暴力。因为暴力一直存在于我的戏剧之中,而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活在一个充满暴力的世界之中。”③品特这样赤裸裸的表白也获取了绝大多数评论家的理解和支持。比如在2003年11月,在牛津的《当代评论》(獵ontemporary Review)杂志上就有这样一篇关于品特的长文,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语:“毫无疑问,作为英国伟大的剧作家的品特,在荒诞剧创作之后,就大力地转向政治剧的创作,他总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独立的立场。”④
英国戏剧评论家迈克尔·毕灵顿(Michael Billing ton)于1996年出版了《品特生平与著作》(玊he Life and Work of Harold Pinter)一书,这是迄今为止获得品特本人首肯的最权威的传记,在该书中,迈克尔·毕灵顿将品特描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剧作家”。即使品特的早期荒诞作品,也被纳入了政治戏剧的范畴。例如毕灵顿评价品特的《看管人》:“一出深刻的政治剧,其中关于人生的基本反映,即无尽的挣扎。”而另外一部使品特享誉全球的作品《送菜升降机》⑤(玊he Dump Waiter)也似乎隐晦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暴力与政治倾向。在这部著名的戏剧中,两个杀手窝在一间破陋的屋子里等待随时而来的任务,而这间屋子与外界有一个送菜用的升降机相连,似乎是一个送菜的房间。在不停地接收到送菜服务的指令后,这两个杀手竟不由自主地成为回应传送食物指令的人了。而最后率先离开这种怪异的送菜身份的杀手竟无缘由地死了。这样一种荒诞而暴力的风格中确实隐藏着很深的政治动机与关系,值得我们深思。按照福柯的说法,权力始终在运作着,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被检查和分类,最终划入范畴和强势规训中。而在《山地语言》这部戏剧中,品特自己也探討了暴力对艺术和语言的钳制和扼杀。
在这种“政治挂帅”的重新解读下,品特变成一个以政治眼光看待他自己的人生和全部剧作的新的品特,这种解读本身就值得我们深刻关注。关于这种彻底的政治化倾向,品特自己是这么论述的:“以对‘作家这个词的普遍理解而言,作家要么是宗教的,要么是政治的。”显然,从以上的话可以看出,在品特看来,他的创作从开始到后来政治一直都是在场的,不过是采用一种隐秘的方式。
虽然品特的政治风格的戏剧对他的作品的独特风格产生了新的不可磨灭的印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品特的政治角色部分造成了他戏剧作品的低产。过去20年间,品特已很少写出著名的戏剧作品,而且其创作的戏剧也日益短小,甚至缺失了艺术的火花,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おぷ⑹停
①③ [英]哈罗德·品特:《房间》,《荒诞派戏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第21页。
② [英]哈罗德·品特:《守门人》,《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23页。
④ Peter Raby :《哈罗德·品特》,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⑤ [英]哈罗德·品特:《送菜升降机》,《荒诞派戏剧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参考文献]
[1] [英]哈罗德·品特.送菜升降机[A].荒诞派戏┚鏪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 [英]哈罗德·品特.守门人[A].外国现代派作品┭[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 [英]哈罗德·品特.房间[A].荒诞派戏剧[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 [英]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M].华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5] 袁德成,李毅.从莎士比亚到品特[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6] 邓中良.品品特[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7] Peter raby.哈罗德·品特[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于姝媞(1979—),女,吉林市人,硕士,长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及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