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以及其对全球化的影响
2012-05-08马菁菁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从1999年对高等教育改革后中国高等教育一系列的变化,来分析其对国内以及对全球化的影响。自1999年以来,中国对高等教育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改革如加入新的办校资源、改革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等,使得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各层次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数量在过去六年里翻了两倍。班级规模和学生总人数增长的速度更快,约为过去的五倍,但是在1999年以前,高等教育领域各方面增长速度要慢很多。另外高等教育资金支出的改革也较大,现在资金多投入在精英大学的建设及新的学术领域。这些改革措施对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有很大的影响,正逐步与国际教育结构接轨。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全球影响
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所发生的变化在文献中少有记录,但是这些巨大的变化对中国和全球的经济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经济体。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变化
1. 高等教育接受者数量的巨大增长
中国现在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数量在过去六年里翻了两倍。在1999年以前,每年的从学校毕业的人数和新入学学生人数持平。1988年,高等教育毕业生的人数大约为83万人;而到了2005年,毕业生的人数是306.8万人,增加了3.7倍。在1998年到2005年间,新入学的人数增长更快,近似为5倍。在2000年到2005年间,学士(及以上)学位获得者以平均每年7.5%的增长率上升。这些巨快的增长都发生在教育改革以后。
2. 中国将比美国拥有更多的博士学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在工科领域与科学领域这一变化更为明显。与美国相比,现在中国培养的工程师的数量是美国的三倍,所以广泛认为到2015年中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工程师与科学家将超过美国。在2001年,获得科学和艺术学士学位的24岁年轻人中,在美国只有5%的工程师,而中国有39%。国际科学基金会(NSF)最近的资料也表明,与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亚洲相比,美国现在培养的工程师的数量最少。诺贝尔奖获得者R.E.斯莫利总结说,到2015年90%获得博士学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将会在亚洲,而大多数亚裔的博士工程师和科学家将会诞生于中国。
3. 农村和城市改变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幅改变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的特点是提高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缩小农村和城市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包括县和城镇)中高中毕业生中能上进入大学的比例只占30%,而到了2005年比例上升为50%。在1998年城市和农村的招生率分别是42%和32%,到了2005年,招生率分别上升到了68%和63%。与城市招生率相比,在过去的十年里,农村地区的招生率上升的非常迅速。高等教育的准入主要限于城市地区,但是随着社会越来越关注社会和谐问题,教育成就的经济数据更多的现实为农村参与未来的高等教育体系。
4. 中国精英大学的晋升和其他大学的整合
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巩固其他大学发展的同时,致力于推动精英大学的发展,控制精英大学的数量。精英大学就是在中国综合排名前十名的大学,它们有优先选择通过国家入學考试的学生及其他研究资源。现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扶持少量的高等教育学府,使其进入世界级地位。近两年,受中央部委指令,几乎所有大学都在以每年增加30%的速度扩招本科生,使得很多高校的基础设施与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比例严重失调。
在中国许多城市,很多大学为了提高排名将四五个小型德尔高校合并,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地方政府激励当地高校合并,为了获得更多的中央资金。中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60%的高校合并都发生在1999年到2006年间。这种合并甚至也包括不少的精英大学。这响应了中国教育部在90年代中期发起的“211高等教育发展项目”对中国高校的重新定位。例如北京医学院于2000年并入北京大学,并更名为北京大学健康与科学院。
5. 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改变
中国高等教育这几年的变化也表现为1990年的时期注重数量的增加调整为现在注重质量的培养。高等教育资金的投入现在不仅以学生的数量作为唯一依据,高等教育学府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客观综合排名来获得更多的资金帮助。国际期刊上论文的发表、论文引用、以及国际合作都变成判定个高等学府排名及资金投入多少的标准。而论文发表的数量也变成了评判中国学者任命、职称维护及提升的依据。高校也每年给自己设定关于教学活动及世界排名的目标。这些都即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能有效提高高校的培养质量。这些变化很明显,例如,1998年中国在科学和工程方面的论文产出只占亚洲总产出的14.54%,而到了2003年提高到了22.43%。在社会学和商学也有较快的发展。
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对国内的影响
1.评估中国教育改革回报收益
评估中国教育改革有效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计算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根据赫克曼和李在2004年做的一个评估报告中显示,中国关于教育投资方面有十分可观的回报。他们初步估计,对于一个接受四年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比没有接受教育的年轻人一生将多赚46%。另一方面,教育的社会回馈也有助于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2.教育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进一步评估中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在于考察其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教育大幅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收入的不平等。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农村到城市中国的基尼系数比为1.8;但是根据2007年的评估,基尼系数已上升为3.3或者3.4。这一变化似乎与中国前几年关注初等和中等教育有很很大关系。现在中国通过对高等教育改革来维持经济的增长政策将进一步加剧收入的不平等。
3.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教育改革对人力资本的影响较大。国外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这几年持续快速增长和中国教育改革有很大关系,他们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为产品市场提供了大量高级人力资本,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根据国内研究表明积累才是中国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所在。但是不可否认,中国教育转型为中国劳动力市场提供大量成熟劳工,借助人力资本资源直接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直接保证了GDP的增长。
三、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对全球化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型经济实体,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不仅对全球教育体系形成冲击,更对全球经济照成一定的影响。
1.中国劳动力的输出将在全球占有重要比例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国际劳动力市场造成影响,中国将出口更多的熟练劳动工。如今有数据显示,中国在很多地区熟练劳务工的输出占有很大比例。这个百分比的变化很多都归功于1999年以后中国实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效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在高学历劳动力上占有很大优势。在2002年,全球有超过9亿的学生获得他们的第一学历证书,其中获得工科学位的有3億,其中中国占有15.8%的获得者。由于国际经贸组织的限制,大多数这些获得高学历的熟练劳工任然留在中国,但是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以及中国外包项目的增多,中国教育改革的结果将转移到国际劳动力市场从而影响全球的生产力。
2.全球性的激励机制将运用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
中国的教育改革对全球学术界以及全球教育领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些影响中最主要的表现为每年提交给国际刊物 的论文数量的增加,在未来几年里这种增长数量将会更大。2004年中国科研产出量排名第四位,占世界科研总量的6.4%。这几年由于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欧盟和美国科研产出量比例一直下降。中国年度科学产出在1997年至2004年之间几乎翻了一番,这反映了中国科技系统国际化的扩张速度之快,而这些变化都直接源于中国的教育转型。中国在论文引用率的排名位于第七位,低于韩国,但是仍高于其他很多大型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和巴西。在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地区很多专业圈子里出现了这样的评论,由于在专业文章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数量急剧增长,可能导致质量的下降,间接导致很多低质量的学术刊物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很大一部分归因于中国教育的转型,从而在国际教育界引起广泛的争议。这种增长方式将会对国际教育结构造成一定的冲击。
3.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国际影响力
高校教师的合同安排将会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下一目标,这也预示着未来全球的改变。中国高校的合同安排与国际经合组织大相径庭。在1999年以前,任何高校教师的聘用合同都是终生制。随着1999年以后高校人数增长迅速,高校教师的聘用制度也有很大的改变。首先改变教师终生聘用制度的是北京大学,紧接其他的是中国其他的精英高校。这写改革于2004年2月实现。以北京大学为例,高校中只有教授享有终生聘用制,副教师、讲师、助理教授都不再采用终生聘用制,其中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副教授提供12年的劳务合同。若副教授及讲师在其学术考评中失败,他们面临的将是解雇。中国其他地区高校聘用制度与西方学术实践有很大的差别。现在高校很多大学教师聘用的时间与指定的期刊发表论文的时间吻合,而高校教师的薪酬直接与出版物连接。这些变化更加激励了全球论文的产出。这些新的聘用制度与经贸组织国际不同,但是它将使国际学术竞争加剧,直接给中国以外的学术界带来压力。
4.影响全球供应和贸易的想法
中国教育改革影响国际贸易的思想、新产品的产出。中国入世以后,有大量的外商资本流入中国。伴随着中国教育转型,中国居民和各学院无论是在本土市场还是在海外市场更加注重产品的专利。例如,现在关于中国专利权的申请越来越多。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在关于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前十名的排名中,中国是唯一低收入国家。最近,科学家已经开始研究国际知识流动以及国际贸易的新方式。专利和引文数据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思路。能够变为商业产出的新发明和新创意也被作为另一种形式的输出。
参考文献:
[1]谢安邦.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2006(2).
[2]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EB/OL].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 http:/ /www.hust.edu.cn/ chinese/ departments/ clg_edursch/ index.htm.
[3]高宝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展 问题与前景[J].教育研究,2003(7) .
[4]伯顿 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 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
[5]别敦荣,彭阳红.近 10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4)
[6]马尔科姆 泰特.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与方法[M].候定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 15
作者简介:马菁菁,女,湖北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史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