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武陵山区反贫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2-05-08郭芹刘贝钡伍水勇
郭芹 刘贝钡 伍水勇
本文是贵州省2011年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黔东北武陵山区脱贫路径的选择”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黔东北武陵山区是贵州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也是贵州省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面对该区反贫困在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人力资本、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合力发展低碳经济。
[关键词]黔东北武陵山区反贫困对策分析
一、 黔东北武陵山区贫困现状
黔东北武陵山区位于贵州省东北,地处武陵山脉中部,紧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重庆市秀山县,地区范围包括铜仁地区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碧江区、万山区10个县市区。目前全区共有70.11万贫困人口,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5个重点贫困乡镇、1781个重点贫困村,分别占县、乡、村总数的70%、74%和60.5%,贫困发生率为21.9%,比全国高出18.3个百分点,是贵州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也是贵州省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十二五”时期,黔东北武陵山区将抓住国家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机遇,努力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计划到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从68.58万人降低到15万人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10年增加1.5倍,全面实现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25个贫困乡脱贫解困。
二、黔东北武陵山区反贫困中存在的问题
(1)地理条件方面
1. 工程性缺水严重,耕地资源匮乏
该区地处武陵山脉中部,境内属喀斯特地形地貌,山地面积约占67.8%,山高谷深,水低田高,工程性缺水相当严重,人均耕地只有0.66亩,低于国际0.8亩的警戒线水平。区内成片的耕地少,分散的坡耕地、梯田多,且土层浅薄,土地承载力较弱,受地形条件限制也难以通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来发展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农作物产量不高。加上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当地农民难以依靠农业生产摆脱贫困。
2. 区位优势不明显,基础设施落后
该区属于内陆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典型的三不沿(不沿边、不沿海、不沿交通大动脉)和两无(无主干道铁路运输、无海运)地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区内交通运输渠道单一、等级低、密度小,现有高速公路约28公里、铁路120公里。农村自来水通水率只有68.3%,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0.59亩,以电代燃料农户为33.6%。全区电话普及率为42.7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154.54万户,互联网用户11.75万户。基础设施落后导致该区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以及市场发育不成熟,降低了通过发展工商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可能性。
(2)经济发展方面
1. 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低
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57.7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158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02元。该区国土面积、人口总量约占贵州省的10%,但2011年GDP仅占全省总量的6.3%。同时,该区财政收入低,主要靠国家财政转移支出维持正常的生产和工作。2011年财政总收入完成50.6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4.39亿元,共得到上级转移支付115亿元。
2. 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不高
该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经济,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产业结构表现为“农业独大、工业断腿、三产滞后”的特点,除烟酒业、农产品加工业、矿产品加工业等中、小型工业经济外,几乎没有大型的装备制造业、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2011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93:27.93:43.14,与贵州省当年12.74:40.93:46.33的比例相比,二产比重低于贵州省13个百分点,差距主要在工业。2011年该区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4.0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52亿元,仅占贵州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9%。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低,成为该区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3)人力资本方面
一方面,当地群众思想意识保守,安土重迁意识严重,使该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的困难,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仅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5%。另一方面,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在该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为48.19%,比贵州省平均水平高6.1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仅为2.9%,比平均水平低8.87个百分点。外出务工人员中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者只占11.4%。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计不到4.5万人,每万人中拥有科技人员135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少20人,其中,每万人中拥有工程、农林技术人员16人,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1%,全国水平的40%。由于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先进的生产方式难以推广使用,致使该区的生产方式粗放落后,生产效益比较低下。
(4)资源环境方面
该区在全面推进工業化和城镇化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建设中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液、废渣等污染物未经充分处理任意排放,造成区内环境不断恶化。比如,松桃由于引进造纸、锰加工厂、铅锌矿加工等产业,致使一些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另一方面,该区不少地方不顾当地资源的供给状况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甚至盲目引入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项目,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同时,区内不同地方之间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展开无序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并使有限的资源难以按市场经济机制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最终导致区域的无序开发。
三、黔东北武陵山区反贫困对策分析
(1)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