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教育习惯与新课改实践教学探微
2012-05-08谢先锋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关注、研究与投入到这项事业的队伍也日益庞大。有在教学理论、教学素材、教学手段、教学功能、教学评价等理论上的研究与探索;有对教学实际过程的建议与反思;有对硬件与软件教学资源开发的要求……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但新课改的核心还是主体地位的改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学生主体性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某校为迎接新课程改革,特意举行了一场中学骨干教师培训,到场授课的均为名校名教授。为给在校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实话讲,像这样的培训,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但是,到场的却寥寥无几,且能够自始至终听完培训的人几乎没有,大多听了一会儿就表现出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状态,悻悻离去。
作为一名从事了历史教学20余年的人来说,看到这一幕,我感到很痛心。在我看来,教师群体接受新事物的积极性应该是很高的,为什么对新课程却不甚积极,有的还有抵触的情绪?究其原因,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思考:
一、已经僵化的教育方法和习惯,容易使教师固步不前
我们这一辈的教师,多是从旧课程“死记硬背、满堂灌”下走出来的,从前认为读书“长记性”,长期“耳濡目染”,更把这种填鸭式教学延续到下一辈身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从头讲到尾的流水线型学习方式。尽管已经意识到此种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却无法很快挣脱这种教学模式的束缚。初中历史讲究对历史事件的知晓,往往历史事件多,历史理论少,内容较为宽泛,学生不易掌握好重点、要点,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因此,当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学习、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往往会忽略新课改知识而选择专业知识的扩充、积累与深化,如此并未发生新课改本质的改变,而历史老师坚持这种传统的教育习惯,往往使已经思维激发开放的学生反感,让本应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变成一堂“朗诵课”,得不偿失。
二、新课改提高培训后劲不足,容易迷失教学的方向
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具体运动过程及其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与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要使历史教育具有“以史鉴今”,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首先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进行考验。
当然,也有对新课改主动了解、学习的教师,可是由于缺乏相关的长期性、有针对性的新课程教育,心中的不解、疑惑依然存在。自学的历史新课改知识也就只停留于片面、局部的层次。同时由于缺少实际教学,在试讲过程中就明显可以看出,对于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是欲用,却不知怎样驾驭;用了,却不得要义。教学方法外在花哨,仅仅学到的是新课程的招式,同时也无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价……甚有挫折之感,如此一来邯郸学步不得要领,学习积极性也日益消减。
如果将全部的焦点关注在教学第一线,忽略了教师新课程教育再培训,势必会造成新课程实践者的“断层”。试想,这样带着浅薄的新课程知识的教师,面对中学快节奏的教学步调,一下需要学习、需要掌握、需要适应的东西还很多,便可能产生“找不到路”的迷惑思想。在无法驾驭新课程的情况下,要么就是返回旧有的教学方式——走老路;要么就是套用新方法搞花架子,所谓的新课程将仍然是换汤不换药的旧教学。
三、新课改关键:转变中心角色,发挥学生主体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当今的教师本身尚不能清楚地认知和掌握新课改知识,那么还怎样传道?怎样授业?怎样解惑?教师既是在旧课程知识性传授下培养出的“人才”,又是今后历史新课程的具体操作者,对新课程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掌握,教学理念的转变,将直接关乎新课改的成败。因此,当今新课改教师再教育仍值得大力關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发出学习行为,以教师的理想、父母的期望为参考,确立为自己、为将来而学的立场。新课程体系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作为新的学习方式来推进素质教育。
1.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教师要给学生自学和研究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因此,只要我们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和机遇,学生都可以依靠自己潜在的主体能力,获得一定的发展。
2.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和信任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化的观念,它包括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友善,教育参与和管理的民主化,教育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能力的培养。
3.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像“大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指教育者应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其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4.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基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终。学校教育不应只局限于人的某一阶段的发展,而应为学生的今后发展进行精心设计,帮助学生形成发展的自主能力,使学生的发展由“自发”水平提高到“自觉”水平,使个体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
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识别、控制、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性任务,并贯彻到教育的一切阶段和一切活动中去。归结起来,新课改下的教师应树立“教育终身化”的观念,旨在达到“教育就是为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作者简介:谢先锋(1963—),男,汉族,四川省德阳市人,中学教师,单位:四川省中江县通济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