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CDMA网络切换优化
2012-05-08龙根炳陈康
龙根炳 陈康
[摘要]本文对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的基本情况做了一番概述,介绍了TD-SCDMA切换的原理、切换参数和优化方法来进行描述,为TD-SCDMA网络的优化提共参考思路。
[关键词]TD—SCDMA网络切换优化
切换技术的研究是无线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接力切换(Baton Handover)是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优秀的接力切换能够为有切换呼叫请求的用户在两个相邻基站间提供更加高效和可靠的切换服务,从而提高系统通信质量、系统容量和系统的服务质量(QoS)。
一、TD-SCDMA特征
TD-SCDMA的中文含义为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TD-SCDMA是由我国独自制定的3G标准,提出TD-SCDMA的时间与其它标准相比,时间较晚,会对产品的成熟性带来重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TD-SCDMA吸收了我国通信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在一定水平上引领了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发展优势和前瞻性,和其它的3G标准比较,TD-SCDMA系统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频率具有叫高效率、支持多载频、不存在呼吸效应及软切换、组网灵活、频谱利用灵活、频率资源丰富、与GSM组网易于实施、灵活高效承载非对称数据业务。
二、TD-SCDMA切换技术
(1)切换分类
对于切换,按照小区所属逻辑位置可以分为小区内切换、同NodeB内小区间切换、不同NodeB的小区间切换、跨RNC切换、跨系统切换、跨CN切换等。
(2)切换过程
总的来说,切换主要分为三个过程:测量过程、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切换流程:UE上报测量报告;RNC判决;RNC终止UE测量;资源重配置;RNC重新打开测量;UTRAN通过测量控制来建立、修改和释放在UE侧进行的测量和上报等动作。UE根据测量控制的消息内容进行相应的测量并在触发条件满足时向网络发送测量报告。测量控制过程可以通过系统信息广播,也可以通过测量控制消息进行。根据测量报告的具体内容和UTRAN的无线资源调度算法,测量报告可能引起以下过程:切换、RB重配置、物理信道重配置、传输信道重配置。
(3)切换测量
和切换相关的测量分为UE侧的测量和NodeB侧的测量两类。另外分为同频测量、异频测量、RAT间测量等。测量的内容有包括PCCPCH RSCP、PathLoss和下行TimeSlot ISCP(SIR)。其中PCCPCH RSCP和下行TimeSlot ISCP需要测试,而PathLoss通过计算即可得到。P-CCPCH RSCP测量对本小区或相邻小区P-CCPCH的接收功率进行测量。
三、TD-SCDMA网络切换异常
(1)硬件故障导致切换异常
因为TDSCDMA使用智能系统,具有优良的赋形,应保证不同通道之间具有一致的功率,如果功率矫正和相关标准不吻合,会产生赋形的偏差,最终使系统切换失败。
(2)同频同扰码小区越区覆盖导致切换异常
在专用模式中,通过UE发送的质量检测报告,以扰码和使用频点作为标示,区分不同小区,如果两个小区之间具有相同的扰码和频点,一般情况下,应该保证具有足够大的复用距离,减少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网络中,因为存在越区孤岛的现象,会在测量报告中产生虚假邻小区的信息,使系统产生切换指令,使得某些处于专用模式下的UE频频尝试向实际信号并不好的小区发出切换请求,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切换失败,即乒乓切换,并导致孤岛覆盖周边小区的切出成功率大幅降低,而与孤岛小区因为具有抑制的PCCPCH扰码和使用频点,会使切入的成功率大幅度降低。
(3)无线参数设置不合理導致切换不及时
一旦切换触发事件没有及时上报,会产生切换不及时的现象,导致通话质量减弱和切换失败等事故,产生乒乓切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小区之间的距离较近,或者小区具有较大的覆盖范围,最终使重叠覆盖区域之间的信号很强,因为建筑物具有分布复杂的特征,或地形变化较大,小区中信号具有较大的起伏,最终导致乒乓切换的产生。第二,小区没有合理的设置切换参数,使乒乓切换的负担过重,切换时间过长,在短时间内,即使信号的微小抖动都会引起切换的发生。
四、TD-SCDMA网络切换优化建议
在调整无线切换的参数时,虽然能够减弱乒乓切换的强弱程度,但是会导致切换不及时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同时,在参数经过修改之后,应该进行及时的统计跟踪和测试,对天馈参数进行调整,例如,天线挂高、方位角和天线下倾角等,在有需要的时候应该更换赋形,以免产生覆盖范围较大的现象,但是应该注意避免产生服务盲区等问题,如果下倾角和方位角都无法达到要求,则可以考虑增加天线挂高或者射频拉远方式解决
五、结语
总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欧洲WCDMA和美国CDMA2000是3G时代最主流的技术,TD-SCDMA集CDMA、TDMA、FDMA技术优势于一体、系统容量大、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
参考文献:
[1]王奎勇.3G传输网[M].第一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吴英桦.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技术及应用[M].第一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曹志刚,钱亚生. 现代通信原理[M] .第三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