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名利场》中女性形象艺术特色赏析
2012-05-08刘艳芹
《名利场》作为萨克雷一生文学创作中最为出彩的作品,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迅速在世界文学艺术的舞台上散发出其耀眼的光芒。在小说的创作当中,萨克雷以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作为自己小说创作的背景,以其尖锐的笔端将这个社会的百态溶于自己的小说创作当中,更是开拓了反讽主义的创作手法,大胆的写作模式为英国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篇章。
一、 创作背景
《名利场》作为较早的英国反讽主义代表作,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真实的笔端将当时的社会现状刻画得惟妙惟肖,作者萨克雷正是因为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生活,才能够将故事的发展描写得活灵活现。萨克雷出身于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阿里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虽然没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保障,但是美满的家庭让萨克雷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快乐。但不幸的是,在萨克雷4岁那年,父亲因为一场意外而离开了他们,母亲一人无力抚养萨克雷,只能选择改嫁英国,萨克雷也在这时候由母亲带着一同前往英国生活,在这里,萨克雷接受着英国的教育模式,渐渐地习惯了在英国的生活。继父所提供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为萨克雷的成长与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萨克雷也渐渐显露出他超乎他人的才能,在工学毕业之后,萨克雷顺利考入剑桥大学,萨克雷的文学才华与其在大学里系统的学习为其将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萨克雷希望通过游学的方式来扩充自己的见识,于是他远离英国开始了游学的经历。在德国这个社会当中,萨克雷看到了太多异于英国式的教育和理念,萨克雷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思想上也正在发生一些潜移默化的改变。于是,在1833年萨克雷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开办了《国旗》这本周刊,他们的理念与思想都在这本周刊中得到了展现。在同一年的10月,萨克雷前往巴黎学习美术创作来完善自己的艺术修养,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萨克雷并没有完成自己的美术学业,取而代之的是前往巴黎成为《立宪报》的驻外记者,但是由于经济以及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立宪报》最终只能面对停刊的局面。离开《立宪报》之后,萨克雷开始了独立创作,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创作出了震惊文坛的《名利场》。这位伟大的文学创作者为了妻儿能够生活得富足而不停地写作,萨克雷一本本优秀的小说也因此诞生。萨克雷不但不停地创作小说,还前往美国参加一些演讲,在这样大量的工作之下萨克雷最终因为积劳成疾而离开了我们。
二、复杂的社会背景
《名利场》最早是在《笨拙》这本杂志连载刊登的,小说当时采用的副标题是《没有英雄的小说》,这副标题也正好契合小说的创作内容,主人公虽然不是有着轰轰烈烈事迹的英雄,但正是因为这样生活在市井的普通形象的所作所为与那个黑暗腐朽的社会统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才显得如此高大。萨克雷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并没有专门树立一个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甚至在其他主人公的身上也可以轻易地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正面人物也是少得可怜。其实这才是真实的社会,那些看似跌宕起伏的剧情都是经过后期艺术加工的,萨克雷敢于突破传统的写作模式,以自己的写作理念来构建小说的创作。萨克雷以真实尖锐的笔端将19世纪初期英国上流社会各种丑恶的嘴脸描绘得可圈可点,在这里,只有金钱才是众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为了能够满足自己无穷尽的欲望,所有人都可以抛弃原有的信仰,甚至以践踏他人的利益来完成自己对于名利的追求。
这个时期的英国社会处于一个经济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工商业的发达也使得这个社会进入了贫富分化较为严重的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与财产主要控制在少部分的工商业主的手里,他们通过压榨老百姓的血汗钱来完成自己对于名利的追求。而英国与法国之间关于政权的争夺之战也在此时打响,所以上流社会的人们更加疯狂地开始对权力进行争夺,整个社会处于疯狂的混战环境中,每个人都希望通过各种手段来完成自己的目标而忽视他人的存在。其实,每一个社会在其上升期都有这样的人心世态。我们现在的国度也在经历一个社会经济快速丰富的时期,我们也同样有着畸形的心理,不足为怪。要诚如邓小平同志号召的一样“两个文明一起抓”,当国民精神与物质同样丰富的时候,也就能矫正这些,真正地实现和谐发展。萨克雷的这部《名利场》不是以感情戏为主题,但终归逃不过所有文学作品的这个老调子,不过在这部著作里,莉贝加遇到的所有男人,无论是玩弄她的,还是被她玩弄的,都谈不上是感情。爱米对她丈夫也是单方面的相思,对方倒不是全无良心,可是谈到爱情,唯有都宾才是真性情的人。萨克雷在19世纪描绘了这幅浩浩荡荡的英国浮世绘,在这部没有英雄的小说里,只有名利、权势、金钱,还有为了追逐它们而丧失人性的众生相。小说的语言继承了英国文学一贯的幽默讽刺,小人物的命运被无情地投入到这个残酷及现实的名利场中,用现实主义文学的力度赤裸裸地鞭挞了19世纪充满污垢的上流社会。
三、通过女性形象所阐释的社会价值观
《名利场》在整个创作风格上摒弃了原有模式的禁锢,以真实的笔端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每个人物都有了生命一般。其实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也常常可以感受得到,人并非只有好与坏两种划分,现实世界里的人既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好与坏都是在对比的情况下产生的,就如同小说里所描寫的两位女性形象一样,她们其实并非大恶或大善之人,主人公从小便是一个乖巧伶俐的姑娘,从内心来说,她其实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但是由于从小便经历了贫穷所带来的苦难,最终她选择通过各种手段来帮助自己走入上流社会。这些手段在常人看来确实不是很光彩,但是饱受贫穷折磨过后的她一心只想飞上高枝,丑小鸭变天鹅。与之有着明显区别的就是她的同窗好友,这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小姐,从小便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对于金钱的欲望本身就没有那么强烈,在她温柔的外表之下其实是一颗懦弱的心灵,她没有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勇气,只是一味地听从父母的安排。这两个女性形象的设计其实就是当时整个英国社会的缩影,贫富分化下的她们都希望得到幸福,但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往往充满了艰难险阻,只有知道幸福的真正意义,才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对于金钱的欲望与她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代许多年轻女孩的价值观都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去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其实,人的价值的实现不是单单依靠金钱来衡量的,对于物质的追求是没有尽头的,只有精神世界丰富了,才能够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随意追求名与利绝对不是我们人生的最终目标。
萨克雷通过对两个女子的不同命运的描写构成了小说生动的情节。爱米丽亚是一个富裕的资产者的女儿,她单纯而天真,但又有些自私。在闹哄哄的名利场上,她只是埋头为自己建造爱情的安乐窝。她缺少知人之明,偏偏钟情于轻浮的乔治·奥斯本,后者是一个虚情假意、见异思迁的花花公子。乔治从未看重过爱米丽亚的一片痴情,后来他虽然和爱米丽亚结了婚,但结婚才一个星期,他又爱上了别人。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通过对利蓓加的身世的描写来展开的。利蓓加是穷画家的女儿,她是一个丧失天良、不顾名誉、自私自利的女冒险家。这个一无所有的女子决心凭借自己的姿色在浮华的世界中夺得一席之地。她的全部心计都用在寻找一个有钱的丈夫上。和爱米丽亚截然不同,她认为每个人都是为她而设的阶梯,她将沿着这个阶梯爬入上层社会。她最早想勾引爱米丽亚的哥哥——富有的税收官乔瑟夫,后来她又偷偷地和青年军官、贵族子弟罗登上尉结了婚。婚后不久罗登的母亲死了,她的公公毕脱从男爵立刻向利蓓加求婚,这时利蓓加后悔莫及,因为她如果嫁给做父亲的,就一下成了爵士夫人。但是后来,她竟然攀结了另一个更大的人物——斯丹恩勋爵。靠着勋爵老爷的提携,利蓓加不仅踏进了上流社会,而且还有幸进宫朝见了国王。正当她得意忘形地混迹于上流社会的时候,她的丈夫罗登发现了她与斯丹恩勋爵的暧昧关系,当场大发雷霆。这一丑闻公开后,斯丹恩便立刻遗弃了利蓓加,利蓓加从此走了下坡路。可是她的本性难改,依然在名利场上到处招摇撞骗,欲图再次爬将上去。在小说的结尾,她又骗取了乔瑟夫的欢心,这个愚蠢的税收官最后被她榨尽财产,患病死去。
世事总是无常的,萨克雷在笔下感慨过无数次,无奈和叹息都已经不足矣说明什么了,急切焦躁,人人渴望进入那个“名利场”,费尽艰辛万苦,连亲人和朋友都不放过而去伤害,最后自己也坠入深渊。人生又轮回了一次,各自步入中年的时候,善良的爱米丽亚重新回到了最初那个温暖富裕的家庭中,聪明的利蓓加机关算尽还是回到了贫困的生活境遇里,这也许是萨克雷最高超的讽刺——两人的命运又回到了起点,追求到了最后原来不过是水月镜花终是空。这个名利场洗尽繁华,淘汰了一代又一代人,可还是有野心家跃跃欲试,跳进去尝试其中的酸辣滋味,仿佛人生只有这一种活法。萨克雷看透其中的“奥秘”,以超世的眼光著书立传,用鹅毛笔写下一頁页可悲可笑可叹的人,在要告别这场大戏的时候,这个会说故事的老家伙收拾起箱子,装起木偶,关上了幕帘。
四、结语
在萨克雷《名利场》中,我们不单单看到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其实我们在每个时代都可以看得到,金钱对于人类的诱惑是不会削减的,但是在金钱与利益的诱惑之下,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戈,杨丽娜.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读杨必译《名利场》选段之启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6).
[2] 常聪敏.从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看杨必的《名利场》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0).
[3] 赵炎秋.诗歌叙事与小说叙事(提纲)[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4] 王东东.天真与世故: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前世今生——从西川、王敖的争论谈起[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
[作者简介]
刘艳芹(1978—),女,河南封丘人,硕士,新乡医学院外国语言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