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墨天牛幼虫在马尾松上的分布规律研究

2012-05-08孟俊国徐华潮樊建庭

浙江林业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松墨羽化马尾松

孟俊国,刘 博,徐华潮,樊建庭

(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松墨天牛幼虫在马尾松上的分布规律研究

孟俊国,刘 博,徐华潮,樊建庭*

(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在马尾松树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树上的松墨天牛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数量随着树体高度的增加呈“钟形”分布,主要集中在寄主的中部,其中2 ~ 5 m高树干上的蛀入孔数量占总蛀入孔的64.88%,2 ~ 5 m高树干上的蛹室数量占总蛹室的62.44%,3 ~ 6 m的羽化孔占总羽化孔的63.47%;松墨天牛的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在树枝上的分布数量显著高于树干上的分布,说明树枝是幼虫的主要分布部位,同时也是松墨天牛越冬的重要场所;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的数量与马尾松树胸径没有明显相关性,而且其在马尾松树南北两侧的分布差异也不显著。

松墨天牛;蛀入孔;蛹室;羽化孔;分布规律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主要媒介昆虫[1~2]。我国于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的黑松上首次发现松材线虫[3],周成枚[4]、陈顺立[5]调查了松墨天牛幼虫在松树上的分布规律,周成枚调查发现松墨天牛幼虫蛀入孔数80%以上集中在树干中部,陈顺立认为随着胸径的增大,马尾松带虫量增大。近年来松墨天牛在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对马尾松等树种的严重危害已引起各地极大关注,并对其采取了各种防治措施。张世渊等比较了松墨天牛卵、幼虫和蛹在被害树体不同位置的分布[6]。准确了解马尾松寄主上松墨天牛的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的分布规律对研究其生物学习性、种群动态的调查、预测预报及指导病死木的砍伐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于2010年在浙江省富阳地区进行了有关松墨天牛的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在马尾松上垂直分布规律和方位分布规律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研究地点位于浙江省富阳市新登镇昌东村马尾松林,松墨天牛种群密度较高。本研究所用的马尾松寄主平均树高9.26 m,平均胸径93.71 mm。

1.2 供试木段

2010年9月,在马尾松林内随机选取衰弱的马尾松树20株,离地面10 cm处锯倒,整体搬运至空旷试验地,从地面切口起、每100 cm锯成一木段,分株统一编号。

1.3 调查方法

详细检查记录各木段幼虫蛀入孔、蛹室和成虫羽化孔的数量、南北方位;并详细记录蛹室的形状、长、宽等数据。

1.4 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虫在寄主上的分布

2.1.1 幼虫在寄主上的垂直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松墨天牛幼虫蛀入孔分布最为集中的树干高度为3 ~ 4 m,约占全部蛀入孔的27.71%,其次为4 ~ 5 m的高度,约占25.49%,以上两个高度蛀入孔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高度。树体上2 ~ 5 m高度的蛀入孔数量占总蛀入孔的64.88%(图1)。

图1 松墨天牛蛀入孔在寄主上的分布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entrance holes of M. alternatus

图2 松墨天牛蛹室在寄主上的分布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oviposition scars of M. alternatus

松墨天牛蛹室数量在寄主中部分布较多,2 ~ 5 m高树干集中了62.44%的蛹室(图2)。羽化孔在寄主中的分布集中在3 ~ 4 m高树干。另外,3 ~ 6 m的高树干羽化孔数量占总羽化孔的63.47%(图3)。综上所述,松墨天牛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的数量都主要集中在树干的中部,随着树干高度的增加呈现近似“钟”形的曲线分布。

2.1.2 幼虫在树干和树枝上的分布差异 在树干和树枝上,比较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的数量分布,树枝上的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数量显著的多于树干(表1)。

表1 松墨天牛各虫期在树干和树枝上的差异Table 1 Entrance holes, oviposition scars and exit holes at trunks and branches

2.2 幼虫分布与树干胸径的相关性

松墨天牛幼虫分布与树干胸径无明显相关性(图4)。幼虫在胸径87、128和140 mm的马尾松树上均有多于100个的蛀入孔,其它胸径的马尾松上蛀入孔都少于60个,这一结果表明,蛀入孔的数量与马尾松树胸径没有明显相关性。另外,每棵马尾松树上蛹室和羽化孔数量差异都不大,说明蛹室和羽化孔数量与马尾松树胸径也没有明显相关性。

图3 松墨天牛羽化孔在寄主上的分布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exit holes of M. alternatus

图4 松墨天牛幼虫分布与树干胸径的相关性Figure 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M. alternatus and DBH

2.3 幼虫在寄主上的方位分布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树干南北不同方向的蛀入孔数无显著性差异存在。这表明,树干方位对松墨天牛蛀入孔的分布没有有显著影响。树干不同方位的羽化孔数和蛹室数量也无显著性差异存在,树干方位对松墨天牛羽化孔和蛹室的分布没有显著影响(表2)。

2.4 幼虫坑道和蛹室的形态

松墨天牛幼虫蛀入木质部后继续向上取食,整个木质部幼虫坑道纵剖面约80%呈“L”字形(图5),少部分呈“U”字形。幼虫蛀入木质部后沿水平方向取食一段之后开始向上取食危害。幼虫坑道平均长8.2 cm,平均宽度0.52 cm。在坑道的末端是蛹室,大部分蛹室是竖直的,约有10%为水平方向的蛹室,松墨天牛在蛹室内化蛹、羽化之后再咬出羽化孔飞出。松墨天牛蛹室长径平均为2.10 cm,短径平均为0.73 cm,深度平均为0.72 cm。

表2 松墨天牛各虫期在树干不同方位的分布差异Table 2 The difference of entrance holes, oviposotion scars and exit holes between directions

图5 松墨天牛幼虫坑道Figure 5 The burrow

3 结论与讨论

松墨天牛属于钻蛀性害虫,具有危害大,防治困难的特点。其幼虫在寄主体内隐蔽生活,但幼虫在寄主木质部、韧皮部等部位留下的危害状如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等,为认识和分析松墨天牛的危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马尾松树的不同高度、不同方位的松墨天牛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数量的调查研究表明,松墨天牛幼虫钻蛀危害主要集中在马尾松寄主的中部,松墨天牛蛀入孔和羽化孔的数量随着马尾松高度的增高呈现近似“钟形”曲线。大部分的蛀入孔集中在2 ~ 5 m树干的高度,说明寄主此部位最适合松墨天牛产卵危害。现在,松墨天牛诱捕器普遍的悬挂高度为1.2m左右,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松墨天牛最喜欢的产卵高度为2~5m,因此建议在人工操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悬挂在2m以上。另外,本研究发现羽化孔大部分集中在寄主3~6m的高度,这说明松墨天牛幼虫在钻入寄主后有明显上移的趋势。

松墨天牛蛹室在直径2.3 ~ 13.3 cm的树干或树枝上均有分布,而在直径小于2.3 cm的细树枝上没有蛹室分布。这是因为松墨天牛蛹室长径平均为2.10 cm,因此直径小于2.3cm的树枝不适合幼虫筑蛹室化蛹。前人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分布调查多集中在树干上[7],但是,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树枝上的蛀入孔和蛹室数显著的多于树干,这说明幼虫并非主要分布于寄主树干上,树枝才是松墨天牛幼虫分布和危害的主要部位。目前,清理病死树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每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地区每年都发生松材线虫病,而且越来越重。我们发现,工人主要将树干拖下去烧毁,甚至树根也挖去,但是却将很多枝条留在山上,这就留下了很多松墨天牛的虫源基数。调查结果显示,幼虫主要分布在树枝里,约占70%,只有在直径小于2.3 cm的枝条中才不再有天牛存在。因此,建议在病死树清理工作中,一定要将病死树枝条清理干净;另外,健康松树上的病死枝条中也有大量松墨天牛幼虫存在,要同时清理。

贺春玲调查发现锈色粒肩天牛的侵入孔主要集中于东南两侧,羽化孔多集中在东南方向[8]。而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树干南北不同方位的蛀入孔和羽化孔数无显著性差异存在。据本研究观察,松墨天牛成虫的危害与林地的通风状况有很大关系,一般在通风的道路两旁松树危害较重,其成虫的产卵行为与寄主的方位可能关系不大,因此蛀入孔的数量分布在树干南北方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另外,松墨天牛幼虫在寄主体内的环境是隐蔽无光的,在树体内的钻蛀行为也与方向没有关系,因此最终羽化孔的数量分布在树干南北方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1] Togashi K. Factors Affecting the Number of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Nematoda: Aphelenchoididae)Carried by Newly Emerged Adults of Monochamusalternatus(Coleoptera: Cerambycidae)[J]. Appl Ent Zool,1989,24(4):379-386.

[2] Mamiya Y,Enda N. Transmission of Bursaphelenchus lignicolus(Nematoda: Aphelenchoididae)by Monochamus alternatus(Coleoptera: Cerambycidae)[J]. Nematologica,1972(18):159-162.

[3] 杨宝君,潘宏阳,汤坚,等. 松材线虫病[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61-62

[4]周成枚,蒋莹莹,肖灵亚,等. 松褐天牛在松树枯死木枝干中种群动态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2002,22(4):18-21.

[5] 陈顺立,王玲萍,黄金聪,等. 松墨天牛幼虫在马尾松树上垂直分布的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21(4):297-300.

[6] 张世渊,蔡道尧,陆高. 松褐天牛羽化历期和各虫态在被害树上的分布[J]. 森林病虫通讯,2000(5):14-16.

[7] 杨子祥,王健敏,陈晓鸣,等. 松墨天牛在云南松树干的垂直分布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10,23(4):607-611.

[8] 贺春玲,嵇保中,刘曙雯. 锈色粒肩天牛侵入孔、羽化孔在国槐上分布规律的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2008(2):89-91.

Study on Distribution of Monochamus alternatus larvae on Pinus massoniana

MENG Jun-guo,LIU Bo,XU Hua-chao,FAN Jian-ting
(School of Forestry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China)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on distribution of entrance holes, ovipositon scars and exit holes of Monochamus alternatus in the trunk of Pinus massoniana.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entrance holes, oviposition scars and exit holes had a “bell shaped” curve as the increase of tree height,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trunk. The amount of entrance holes and oviposition scars in the trunk at 2-5 m above ground took 64.88% and 62.44% of the totals, the amount of exit holes in the trunk at 3-6 m above ground occupied 63.47% of the total. It had more entrance holes, ovipositon scars and exit holes at branches than in the trunk, indicating that larvae mainly distributed, overwintered and damaged the branches. Amount of entrance holes, oviposition scars and exit holes had no evident relation with DBH of the damaged tree,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ir distributions in the south or north par.

Monochamus alternatus ; entrance hole; oviposition scar; exit hole; distribution

S763.3

A

1001-3776(2012)02-0041-04

2011-11-25;

2012-02-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30800107);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技术应用研究项目(2010C32100);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2010C12029)

孟俊国(1986-),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森林害虫控制研究;*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松墨羽化马尾松
鼓山风景区松墨天牛种群监测及松枯死木发生浅析
马尾松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悼留民兄
南安市松墨天牛诱捕数量与气温变化关系研究
松墨天牛对树种取食差异和林区分布情况的影响以及防治
不同饲养方式对柑橘大实蝇羽化的影响
利用诱捕法监测松墨天牛种群动态及气象因子的影响
马尾松栽培技术与抚育管理措施
马尾松种植技术及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马尾松栽培技术及抚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