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作文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
2012-04-29袁春红
三年级学生作文刚刚起步,仅靠每学期有限的几次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进行作文训练,找准作文训练的切入点。
一、从课文的结构分析切入
刚刚学习写作的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只是简单的语言片段,还没有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所以,教师要借助教材有目的地进行作文结构的训练。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5课《赶海》的结构是典型的“总—分—总”:
师: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1:我发现课文开头是歌词“小时候,妈妈对我讲……”,课文结尾还是这段歌词。
师:这叫做“首尾呼应”。
教师解释“首尾呼应”的含义。
师:这篇课文是怎么运用“首尾呼应”的?
生2:先写“我”闹着舅舅带“我”去赶海,接着写“我”赶海时捞海星、捉螃蟹、抓大虾等有趣的事,最后写到了傍晚,人们是怎样离开沙滩的。
师:生活中,你们有没有作者这样的经历?当你们看到、听到、唱到或说到一些情景或话语时,是不是也能想起往事?
学生们陷入思索当中,随后纷纷举手。
生3:我妈妈在深圳打工,当我听到或者唱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时,我就会想起妈妈,想起她带我去常州恐龙园游玩时的情景。
像这样从文章的结构入手,从模仿到整体上把握写作内容,学生的作文思路便明晰了。陈述自己的思想,并安排好作文结构,围绕中心,积极思考,既写出了真情实感,又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从语言技巧的训练切入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如语言叙述技巧等。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教师可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师:你们见过刚刚下雪的样子吗?那是什么样子的?
生1:雪刚下下来的时候,小区的花圃全白了,树枝也白了,像一根根银条儿。
教师出示图片:玉雕的圆球。
师:玉雕的圆球是什么样子?
生2:洁白、圆润。
教师出示图片:抱在一起的槐花。
师:你们看,这玉雕的圆球和抱在一起的槐花多像呀。
教师出示一条条挂满枝头的槐花图和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图。
师:为什么说槐花像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
生3:因为槐花一条条地挂满枝头。
教师出示句子中意思相同的三个字:似、像、如。
师:上学期我们学了《西湖》这篇课文,里面有很多和“像”意思相近的词语,你们还记得吗?
生4:记得。有“宛如”“犹如”“好像”“似乎”……
抓住课文中语言表达的一个特点,对学生进行作文语言叙述技巧的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有利于将作文写生动,写有趣。
三、从语言积累切入
教学《荷花》一文的,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一幅幅荷花图,再自读课文,让学生细细品味那些自己喜欢的词句,并摘抄下来。引导学生在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四溢的荷香,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感受荷魂精髓;补充《江南》、《小池》、《荷花》等古诗词,让学生细细揣摩,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学习到此,是不是就结束了呢?当然不是,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如月季、水仙、菊花等。这样,学生就会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解决写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写出的植物类作文不再只是枯燥的观察、单调的描述,而是充满了灵性和生机。
四、从文本的迁移切入
学完《李广射虎》、《少年王勃》这两篇课文,学生了解文包诗的写作特点后,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故事的编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教学时教师先组织学生收集这两首诗的资料,然后指导学生模仿文包诗的写作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并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加深学生的体会,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五、从思想教育切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是学生喜欢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陶行知教育学生保护动物的事情,提到动物,学生都有兴趣去了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却在伤害动物。学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以保护动物为话题进行作文训练。这样,结合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让学生轻松表达自己的思想,可谓一举两得。
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作文训练的切入点要注意:一是每篇课文只能寻找一两个切入点,训练的方式应多变;二是作文训练的切入点应具有代表性和辐射性;三是要紧扣本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写作文,乐写作文,真正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