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练笔如何实现高效率的思考

2012-04-29谢彩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7期

“读写要结合”“ 把写挤进去”,我时常对自己敲这样的警钟。作为语文教师,我时时告诫自己这一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在中高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觉得,小练笔对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小练笔不“小”。

一、用好课后小练笔,提高课堂实效性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经过阅读理解、深入研读课文后,都会有所感悟,有话可说。课文后的小练笔,设计得十分巧妙,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如,在执教《中彩那天》第二课时时,学了第九自然段“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那天吃晚饭时,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后,我就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

课后题中,小练笔的题目是这样的:“我能想象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 ‘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我要把想到的写下来。”针对这一题,首先我让学生讨论,理解三个人的心情:爸爸妈妈是高兴,“我”有点失落,后来似乎也明白了。当讨论完一家人的心情后,学生对当时情景能有所了解,但是对一家人之间的对话还不清楚。于是,让学生对“我一家人”是怎样对话进行充分交流。为了能把这一对话过程写得具体、生动,我便让学生把三年级时学的人物说话提示语复习一遍。复习中,学生不仅明白了三种提示语的用法,而且能切实地提高了学生写作对话的水平。练笔在课堂中进行,我巡视学情后,发现学生都能把对话写具体,并用了三种提示语。

通过这一次的小练笔教学,我知道练笔的质量贵在教师点拨、引导。课文中的训练内容是固定的,但表达的质量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怎样让学生的表达更有序、更生动具体,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事情。

二、挖掘课文空白点,拓宽学生思维

中高年级的课文,所选文章质量高,有的堪称经典,文后虽没有小练笔习题,但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若有一双慧眼、一颗敏感的心,便能触摸到文本中有价值的训练点,让学生进行练笔,使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发现课后的资料袋很有价值,内容是关于“周总理的一天”。课堂上,我让学生算了算,总理24小时中休息的时间仅三四个小时。与一般工作人员相比,他休息的时间少之又少。接着,我出示了关于周总理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几段文字资料。学生看完后,对总理的操劳、为劳动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更是感动万分。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周总理若入选“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请你为他写一份颁奖词,用第三人称叙述。同时,出示了一组四字词语,可以有选择地使用。这一组四字词语是:粗茶淡饭 、一丝不苟 、废寝忘食 、夜以继日、通宵达旦 、日理万机、劳神焦思、积劳成疾、鞠躬尽瘁。由于学生是在深入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加上对资料袋以及其他文字材料的信息提取,情动而辞发。课堂巡视时,我发现学生的练笔质量较高,连平时那些表达不畅的后进生也能写得文句通顺、朴实自然。

课文的空白点是挖掘不尽的,关键是看我们教师备课时是否想到这一点。我们要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整册教材的目标、单元训练点,进行综合考虑,找准本课训练点,化厚为薄,化理念为实践,使学生的练笔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

三、辅之课外小练笔,做到有反馈

对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课堂上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外,还要在课外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扎实练笔。

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针对“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这种排比句式,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对学生来说,仿照这一写法,练笔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点拨一二,如抓住同一事物的三个特点进行引导。在课堂上,我先举例说:国清寺的树木是多么高大、多么翠绿、多么茂密,可以抓三个特点“高大、翠绿、茂密”来描述。接着,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讨论其他景物有哪些特点,罗列三个特点,使用排比句进行表达。这样的练笔可以在课外完成,但点拨在课内,反馈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

像这样的基本表达方式的练笔练一次是不够的。在相关课文的学习中,可多次练,直到学生能熟练运用,将练笔学到的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去,这才算形成了语文能力。

平时,我们教师还可为学生找准一个点,练习到位,课内有反馈跟进,适当讲评,以提高小练笔的实效。比如,每年我校会举行一次拔河比赛,这是给学生片段练笔的好机会,因为学生比较喜欢写亲身经历的事,觉得有话可说。对四年级的学生,可布置他们写参赛选手的神态动作等;对五年级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写出参赛者的心理活动情况,要抓住细节进行描写;对六年级的学生,则可训练比赛场面的描写,因为学了《开国大典》,其场面描写很有特点,在形式上学生可以借鉴。我们可以把这样的练笔称为“套餐”,只是我们把“套餐”分布在各个学段,考虑到综合因素,一步一步地练笔,有计划地练笔,比随意性训练的效果肯定要好。

总之,小练笔不“小”,小练笔里有大文章,这是一片实现高效教学的好土壤。在这片土壤中,我们要勤耕耘、善耕耘,真正让小苗们茁壮成长。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