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观察作文的指导
2012-04-29邓秀娣
一直以来,内容空洞、平铺直叙,是小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毛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学生们缺乏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仔细观察生活,才有丰富的写作材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样的文章。”叶老的话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很密切。生活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了大量写作材料,但是需要人去认真观察、体验。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储备大量的素材,写作文时才不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可见,观察是写作的重要前提。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学会观察的方法,为写作积累材料。
那么,什么叫观察呢?观察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相结合的智力活动过程,是人们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俗地说,“仔细地看看”“仔细地听听”“认真地想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观察。观察能力的发展是思维、表达等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观察能力是写作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许多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这一点,鲁迅先生曾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
一、创设观察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小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各不相同,他们各有自己的小天地,但他们年纪还小,知识不丰富,活动范围狭窄,对事物的认识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他们观察事物、获得知识提供条件,创设情境,是必不可少的。
(一)借助实物创设情境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水平较低,观察事物往往不仔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在观察上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这很重要。”教学中,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如宋老师在《宋老师印象记》的作文指导课上,先请了班上一位长得虎头虎脑的孩子到讲台前,让学生口述了这孩子的外貌特征。由于自己的同学就站在面前,学生们的兴致很高。随着教师的相机点拨,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这位小伙子,长得虎头虎脑的。胳膊粗得像玉米棒子,眼睛闪着智慧的光芒。”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接着教师教给学生描述方法:“我们描写人物的外貌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描述,并且在描述的时候还可以用上一些修辞方法。”教师在情境中很自然地让学生学到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二)借助媒体创设情境
我们经常发现:因为平时不注意观察,学生写作文时印象不深刻,导致作文内容不具体。如果能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再现生活,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描写掷垒球时,采用媒体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习作。这位教师先播放课件,展示了掷垒球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对这一运动有个整体感知,同时也能照顾到后进生;接着,教师利用画面慢放,把运动员抓球、摆臂、投掷、球落地的过程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最后,教师通过镜头定格,凸现了运动员投掷一瞬间的动作状态。由于教师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降低了写作难度,学生的习作就做到内容具体、描写生动了。
(三)借助表演创设情境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表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表演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以上文的《宋老师印象记》的指导为例,宋老师随着欢快的音乐,戴上了八角帽,装上了假八字须,跳起新疆舞来。表演完后,老师请学生说刚才自己跳舞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正是由于老师生动的表演,学生说得好极了:“老师跳舞精彩极了,时而耸耸肩,时而欢快地旋转,时而张开双臂,好像在欢迎远方的来客,时而拍拍手……” “老师那招手的动作,好像是在等待远方有情人归来。”“老师脸上笑嘻嘻的,右手好像在弹拨冬不拉,左手却像是孔雀在引吭高歌……”教学中除了教师表演外,还可以让学生表演。
当然,情境的创设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是,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抓住创设情境的实质和功能,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
二、指导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现在的小学生聪明伶俐,却不善于观察,他们常常凭借自己的兴趣,观察事物不认真,满足于表面现象,不思考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观察
观察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而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凭借多种感官。有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描写苹果时,是这样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的:教师问学生吃过苹果没有,学生们都说吃过。教师要求学生说出苹果是怎样的。结果,有的学生在苹果的颜色上兜圈子,有的学生简单地说出苹果的形状是圆圆的。教师首先给予肯定。接着,启发学生,不要忘记了自己的鼻子和嘴巴。于是,有的学生又说了苹果的味道。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启发学生进一步讨论:苹果的颜色究竟怎么样?是不是单一的? 苹果的形状是否真的圆得像皮球?苹果的表面光滑吗?学生一一做了回答。最后,教师就苹果的形、色、味几方面让学生连起来说,再写成一篇短文。学生写完后,教师选择了一篇优秀短文,让学生体会写得好在哪。学生得出结论:因为写出了苹果的颜色、形状和味道,所以显得真实、具体。教师再启发学生写得真实、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说:“写苹果前,不但要用眼睛看,还要用鼻子闻、嘴巴尝,从多方面去认识苹果。”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今后在写一件事物时,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进行观察。
(二)指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
做到观察的有序性,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人的认识往往遵循着整体——部分——整体的规律,观察事物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在粗略地总体观察的基础上,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观察物,确定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景物,要根据观察点的移动来准确观察景物的特点。这种移动,有时是由近及远,有时是由远及近,有时是由高到低,有时是由低到高等。观察物品,要按顺序进行,或是从上到下,或是从头到脚,或是从外围到内部等。像观察冰箱,就可以按照从外到内这个顺序观察,这样条理就很清楚。观察人物,要通过观察人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认识人物的思想品格。
(三).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观察
小学生的观察往往凭自己的主观印象,简单地做众人皆知的叙述,或者进行不切实际的描写。学生观察景物不注意且不能抓住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例如,他们把北国的飞雪和南方的雪写得一样,使这些景物不能各呈风采,从而不能写出真实的、生动的文章来。观察人物外貌,他们往往犯有脸谱化的毛病,无论写什么人,如果是自己心目中的“好人”就是“炯炯有神的眼睛”、“一身朴素大方的衣服”等;如果是自己心目中的“坏人”,那就是“贼眉鼠眼”、“一身奇装异服”等。如何改掉这种毛病,只有在观察上下工夫。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根据要求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观察是小学生获取习作素材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观察中才能思维,在思维中才会有所表达。因此,要想让学生有写作文的欲望,一定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只有让学生去观察,仔细地看、用心地听、认真地想,他们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来。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