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文本不放松 立根原在对话中
2012-04-29蔡晓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证明:文本对话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咬定文本不放松,立根原在对话中,这样,才能呈现阅读课的精彩。
一、咬定文本不放松——紧扣训练点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根。如果语文教学偏离了语言训练的根本,肯定是失败的。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话时,一定要紧扣语言训练点,要引导学生以对话文本语言为切入点,充分感受文本语言的美。这样,学生才能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感。
例如,在《金色的秋天》这一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片片树叶在空中飞舞,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这个比喻句把秋天的树叶描写得很美,通过“蝴蝶”这个喻体把秋叶写活了。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话的:
师:小朋友们,读了这一个句子,你们觉得秋天的树叶是怎样的?
生:秋天的树叶很多很多。
师:从哪里看出秋天的树叶很多呢?
生:从“一片片”这个词语可以看出。
师:是呀,秋天的树叶不仅多,而且还很——
生:美。
师:是吗?从哪里可以看出秋天的树叶很美?
生:秋天的树叶像“蝴蝶”。
师:叶子是怎样落下来的呢?
生:像蝴蝶一样在飞舞,多美呀!
师:是呀!秋天的树叶一片一片的,像蝴蝶一样在飞舞,确实很美。小朋友们,你们想象一下,秋天的树叶除了像蝴蝶,还会像什么?
生:一片片树叶在空中飘来飘去,像一只只美丽的风筝。
……
以上案例中,学生与文本语言的对话是深入的,是有效的。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挖掘出文本中的“一片片”、“飞舞”这两个词,让学生感受到秋天树叶的美;接着,引导学生对比喻句进行变式运用,学生就在借助联想的过程中重新塑造了意境。这样,词、句的训练就十分到位,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美。
二、立根原在对话中——挖掘空白点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语言积累还不是很丰富,因此,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比较短小,这是为了给学生进行更好的阅读。由于课文篇幅比较短小,因此,作者对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性的描写往往会省去,留下文本空白。上例中,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话的有效素材。其实,文本空白更能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更能给学生创设对话的平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对话不能偏离文本本质,而应该立根于对话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想象品悟,从而让文本在对话中散发人文气息。
例如,《灰雀》这一篇课文,其中有一个段落写到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但是,他们究竟是如何对话的,文中却没有写清。教学中,我挖掘出了这一文本空白,引导学生与之进行想象性对话,让学生在想象对话的过程中感悟列宁的育人过程。
师:小朋友们,当列宁得知是小男孩带走了灰雀以后,你们觉得他会对这位小男孩说一些什么话呢?
生:喂!小孩,是不是你把灰雀抓走了?你到底把它抓到哪里去了?
师:是呀,大家可能都会责备小男孩,列宁是不是也是责备小男孩呀?
生:不是,列宁没有责备小男孩。
师:那么列宁是怎么做的呢?
(大屏幕给学生出示句子: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再说一说这一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这一句话说明了此时列宁心里十分惋惜。
师:那列宁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生:列宁说这一句话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这位小男孩。
师:列宁在教育小男孩时还说了一句话,你们找到了吗?
生:“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是呀,列宁在教育小男孩时不是责备。这样的教育方式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生:列宁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被小男孩接受。我也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如果别人老指责我,我就不听。
以上案例中,教师挖掘了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品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与文本进行了有效对话。学生在这样的文本阅读中,正是因为切中了对话核心,不仅感受了文本语言,而且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了心灵对话,收到了双重的教学效果。
总之,文本对话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剖析文本与对话的本质内涵,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精神渗透,从而让阅读教学呈现精彩。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