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教学要做到“五求”
2012-04-29马爱丽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略读课文,面对课时不多的略读课,教师应怎样开展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呢?通过各种理论学习和实践,我觉得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求实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整体把握,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情感主旨以及表达方法,决不能求全、求细、求高,否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拿《香港,璀璨的明珠》为例,可对课文进行导读:欣赏了北国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再去游览南海边的香港。读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还可以和同学交流你所知道的香港。
这段话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到了课文的主题中——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又引出了这篇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以上提示理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1.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把香港比作璀璨的明珠的原因。
2.采用跳读、略读等多种方法,品味语言文字,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生可根据这几个学习目标, 主动展开课文阅读。
二、教学内容——求精
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一般来说都只有一个课时,教师不可能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里对整篇文章进行深入浅出地品读和感悟,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对略读课文的内容进行删减、取舍或者重组的能力。就拿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教学内容来说,它的重点就是通过几个事例让学生理解父亲说的那句话。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不妨把它做这样的取舍——
1.默读课文4—14自然段,思考:从哪几句话中看出“我”已经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田,用线画出。
2.交流反馈。
突然我眼前一亮,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闪现:我为什么不从毛衣入手,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呢?
半路上,我猛然停住脚步,心想:这种毛衣虽然需要特殊技能,但在巴黎,一定还有别的妇女会织。
对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
3.通过这三句话的理解,让学生明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意思:有困难时,学会不言放弃;面队挑战时,知道别出心裁。
通过这样的设计就可以避免烦琐的讲解,文章的重点内容也非常明确,而且在最后还可加入课外拓展和读写结合两大环节,真正体现略读课文的“整体把握,部分求精”的指导思想。
三、教学方法——求放
教材中编排了那么多的略读课文,意图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所以,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实践中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真正从课内阅读逐渐走向课外自读。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自主交流、自主发现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从而获得自我发展,能为学生的课外独立阅读奠定基础。
四、作业设计——求巧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不同的阶段要尽可能设计一些有效的作业。
1.在整体阅读阶段,可以设计整体阅读理解、思考和训练的题目。
2.在品读精彩片段时,可以采用系列的语言实践。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我设计了练习:仿照课文第三段话,用总分结构,并运用“一会儿……一会儿”“有时……有时”等词进行说话;看香港夜景图,运用文中的语句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
3.总结提升阶段的作业要提倡多样化。在这个阶段布置作业,一是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第一,适当补充,迁移阅读。在浙江省第八届阅读教学比赛中,温岭实验小学的一位教师在教完《刷子李》一课后,就设置了这样的作业:引出同一作者,同一题材,同一出处的《苏七块》,让学生体会奇人之奇以及文章的一波三折。
第二,感悟人文,真情告白。在教学的结尾,我们可设计一段心情抒发,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如我在教《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在了解了香港的历史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幕后,设置了这样的作业:“同学们,你会用怎样的语言祝福香港?祝福南海之滨这颗璀璨的明珠呢?请写在文章的最后。”
五、自学时间——求足
让学生自学永远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他们才能“会学”,才能“学会”。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实施略读教学要大胆放手,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
在教学《顶碗少年》时,我提出了一个要求:“课文结尾的省略号到底省略了什么内容?请试着结合故事内容把它补充完整。”然后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去自学、去讨论,最后通过交流完成任务。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这篇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也就不需要教师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分析了。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与展示,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