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品读——让阅读课堂更高效

2012-04-29范锦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7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个性化阅读中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而品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个性化阅读与品读的有效结合就是个性品读,通过个性品读,可以使学生有效品味文本语言、触摸文本意境、体验文本情感,从而让阅读课堂更高效。

一、在个性品读中品味文本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很多课文都是一些文字优美的名家名篇,这些课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载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形成语感。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文本语言具有不同的解读与感悟。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充分感受文本语言的内在意义。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绝句》这首古诗时,主要抓住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从表面上看,这句诗是进行景物描写的,实质上诗人在写景的同时又包含了深刻的意蕴,特别是 “杏花雨”这个词意蕴深远。课堂上我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在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语——‘杏花雨’,那么‘杏花雨’到底是什么呢?”在这一问题的启发下,有的学生说:在杏花开的时候下的雨就是“杏花雨”。我接着引导:“你是从字面上理解‘杏花雨’的。同学们,你们有不同的理解吗?”在这一追问下,一位学生说:清明时节雨纷纷,杏花开了,这时候下的雨就是“杏花雨”。又有一位学说:春天到了,杏花开了,雨点落在杏花上,于是,这时的雨带着杏花味,所以叫“杏花雨”。还有一位学生说:“杏花雨”并不是真的雨,诗人漫步在杏花林中,杏花一片一片飘落下来,就像雨一样,所以称之为“杏花雨”……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杏花雨”进行了个性化品读,不同的学生对“杏花雨”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一位学生的理解又都是富有情趣、充满个性、充满创新的。这样的品读方式是高效的品读,在这样的品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了深入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理解了文本语言的内在意义。

二、在个性化品读中触摸文本意境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写景类的课文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塑造了丰富的情境,这种情境往往是很吸引人的,是很具有意境美的。因此,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出发,进行个性化品读,在个性化品读的过程中触摸文本所蕴涵的意境。

例如,在教学《望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这一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去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读后画出自己认为把月色描写得最美的句子,并和同学议一议,交流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触摸到了文本的意境,有的学生说:月光是亲切的,在课文中用了“安详”“清辉”这一些词语写出了月光就像母亲一样;有的学生说:月光不仅具有静态美,而且具有动态美,在课文中用了“闪烁”“跳动”这一些词语,把月光写活了;有的学生说:月光是宁静的,课文中写了隐隐约约的月光,给人一种无穷的宁静感……可见,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语言中体验到了不同的月光美,月光在学生的品读中呈现出美的多元性,也呈现出情境的多元性。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品读,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欣赏到了不同的月光美。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品读中得到了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背后蕴涵的意境,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三、在个性品读中体验文本情感

个性化品读并不是指让学生随意地读、胡乱地读,学生的个性化品读不能偏离文本,特别是不能偏离文本内在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品读来体验文本蕴涵的内在情感,从而获得深入文本的情感体验。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在学生通过多次地朗读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进行提问:“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说:最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是一个顾全大局、宽容大度的人,特别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大家敬佩。有的学生说:最喜欢廉颇,因为虽然他做事有时很鲁莽,但是却能够在大义面前知错就改;有的学生说:最喜欢韩勃,因为他豪情仗义,忠心耿耿……可见,每一位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适时表扬,并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及人物描写进行想象性续写。课后,学生们有的续编故事,有的续写人物,笔下充满了生机与灵气。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与解读,让学生的个性充分释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在自读感悟的过程中与文本人物进行了深入对话,达到了高效的、充满激情的阅读。

总之,个性品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准个性品读的有效落脚点,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文本意境、文本情感入手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而让阅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