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阶段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2012-04-29於崇铭
所谓高效课堂,简言之就是要让课堂在最短的时间内体现最大的实效。然而,一堂课40分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整堂课都保持高度热情的,特别是一些没有情节的识字课文,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疲惫。那么,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集中注意力听课,有效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呢?
一、情境衔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1.设情境导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一堂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如果第一个音定准了,那么,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在新课伊始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都是高效导语的功劳。
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课,课始,我先播放一段泼水节泼水的录像,让学生初步感受泼水节的快乐,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也为后面学习“大家互相追逐,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的场景,体会“老人、学生、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的心情,埋下伏笔。
2.设情境过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有美感,要让过渡环节的衔接自然、流畅,要不使学生产生厌烦感。
如教学《小动物过冬》一文,我是这样设计过渡语,引出下文的: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那它们是怎么商量的?燕子是候鸟,冬天飞到南方去过冬,第二年春天再飞回来,我们把这种过冬方式称作“迁徙”,小朋友还知道哪些鸟也是这样过冬的呢……循循善诱,层层深入,紧凑易懂。
二、情境朗读,调动学生融入课堂的情感体验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的话:“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便是诵读……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法就早已蜂拥而至,此时,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的。”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朗读的权利,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如范读、小组读、比赛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默读等等,要能变着花样吸引住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才能真正做到“读中悟情,读中悟理”的目的,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如教学《春到梅花山》一文,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学生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比如,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的多、人们的热情,辅助理解;通过反复朗读以仿之说话,等等。
学生们最喜欢表演,角色转换能将学生自然地引入文本,可以让学生充分调动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借助文本语言,展开联想,在灵动且富有创造性的言语环境中拥抱文本、亲近语言。在深入对话中,学生欢了,教材活了,语言生成了……
如教学《有趣的发现》一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我让6个小组的学生自由选择任意一种昆虫,进行大风吹来时的不同状态的表演。入情的情境表演,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欢乐,同时也是一个强化理解文本的过程。
三、情境思考,点燃学生参与课堂的智慧火花
1.借游戏点亮智慧。低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低,如果教师不及时给予提醒,那么就会有学生出现“溜号”的现象。所以在一、二年级语文课堂上,适当加入一些小游戏,是必需的,通过游戏强化记忆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学习方法。
如教学第二册《识字8》,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请、清、情、晴、睛、蜻”几个字,在初步了解了这几个字的区别之后,我和学生玩起了“组词游戏”,点到哪个字,各小组进行竞猜,竞猜正确一次得一分,分数最高的小组为冠军小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高了,巩固速度也明显加快了。
2.借画面引发思考。无数事实证明,学生一看到图画,眼睛就发亮了。因此,用插图再现文本描写的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中形象的理解。
如第二册《识字1》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春天的美景图,我出示了很多与韵文有关的彩图,并引用了一段抒情的文字,带领学生一起欣课件。学生看得可仔细了,不时发出“哇,哇——”的赞叹声。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布谷、燕子、蜜蜂,分清了梨花、杏花、桃花,也明白了“梨、杏、桃”为什么都带“木”字旁,同时也感受到了春雨的绵绵、柳树的柔美和花草的生机……再如在教学《鲁班和橹板》一文时,我采用了情境简笔画导学的方式,由鸭子的脚蹼引出橹板的样子,让学生们更清晰地记住橹板的样子,并记住它的成形过程。
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也可以将图画、音乐和表演等结合使用,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情境,感受教材美感。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