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合作高效的语文课堂
2012-04-29范存珍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定位,由教学中旁观者变成为了教学中的参与者。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好习惯。而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合作学习并没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只能是跟随着老师的指导。因此,低年级的教师,是学生们合作学习的重要引导者。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关于如何培养低年级语文合作学习能力这个话题,说说自己的见解。
一、创设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合作
实践证明,和谐的环境是学生合作学习最好的环境,在和谐的环境下,学生表现的欲望和自信心都会增强。心理学上研究表明,人们在和谐的氛围中,才会坦诚交流,易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创设和谐的环境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合作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应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汉语拼音,“拼一拼,读一读”时,很多学生可能会觉得无趣或者较为吃力。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和谐的环境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将每一位学生都调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这个学习氛围中。
例如,可以以一种游戏的形式来学习。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特性,游戏教学是他们的最爱。教师可以将所有声母和韵母分别写在小卡片上,将这一些小卡片平均的分发到学生手上。教师写出要拼的字,让学生们合作将这个字的拼音拼出来。比如,老师写出“年”,这时,拿着“n”“i”“an”卡片的同学站到前台,一起将“年”——“nian”拼读出来。这样的形式既能够调动每一位学生,又能够加强每一位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他们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在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地合作。
二、给予充分的鼓励,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最希望得到就是老师的鼓励与肯定,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去夸奖、去鼓励每一位学生,即使他们犯了些错误也要耐心地教导,并积极地鼓励他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研究,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自主地学习知识。
例如,在学习《小鹰学飞》一课后,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例如,“小鹰飞到了大树的上面,它高兴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之后,①老鹰是怎么回答的?② 老鹰为什么这么说?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地回答问题,也可以通过小组的讨论,由一个人来发言。同时,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延伸课外的知识。例如现实中鹰的一些知识,比如鹰长得什么样子?鹰吃些什么?鹰生活在哪里?等,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最终通过合作得出一个结果,并将各个小组的结果进行比拼。教师首先要肯定每一位学生的想法,积极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再将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并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探究。
三、把握合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共同讨论
问题是合作学习的中心,通常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的,而在合作学习中,提出问题者最好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自己。通过学生自己的提问,老师的辅助,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比较多、比较杂乱,甚至可能比较偏。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把握和引导,从学生的提问中选择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争论、求异、求新的问题供学生交流、讨论。
例如,在《放小鸟》一课中,可以提的问题有很多:①本文讲的是什么故事?②笼里的小鸟为什么要想出去?③小鸟被放飞之后会想和“我”说什么?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鸟类?⑤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为小鸟做些什么?在这些问题中,①和②学生们可以自己通读课文就可以知道答案了,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而③④⑤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合作讨论来回答问题。同时,学生在合作中,还可以知道别人的想法,知道关于这个问题的更多想法。
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善于倾听、善于合作,扩大视野,促进自身的发展。当然,每一个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是一定有差异的,因此,合作学习的模式和成果并没有固定的形态。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为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应为其创设和谐的情景,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充分的时间,积极地引导他们进行探究讨论,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好合作的内容,从而提高低年级学生语文合作学习能力。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