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012-04-29陈海峰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就是表达。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呢?
一、在文章留白处补白
平常我们说的“留白”是绘画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文章也有“留白”。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留白”进行个性化补充,不仅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地理解,还能使学生对文本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引导学生选准角度,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通过想象、联想去填补课文描写中所留下的空白,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想象、进行再创造。
例如《水》一课中“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这段文字就道出了取水的艰辛,值得学生细细品味。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出取水的艰辛?”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出了“一个村子”“十公里之外”“很小的泉眼”“一个小时的长队”“一担”等词语。接下去,我抓住“十公里”这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细细体会:“好,同学们,请大家做这样一道计算题:人的步行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左右,那么,十公里需要走多长时间呢?挑一担的水,光是走在路上需要多长时间呢?”最后呢,我通过这样的两个场景让学生体会取水的艰辛:“冬天, 。”“夏天, 。”这样,紧紧抓住课文留白处,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补白”,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水的珍贵。
二、在情感激荡处宣泄
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情动而辞发”。“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涌动起来。
如教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第五小节时,让学生默读后,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边读老天鹅破冰的场景边打手势演示,让学生深深地理解“腾空而起”和“重重地扑打”这两个词语。这时,一个为了群体生存奋不顾身的老天鹅的光辉形象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此时的课堂是静寂的,学生们都被老天鹅的英勇形象深深折服,接着教师出示了这个填空:“老天鹅真 ,你看它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教师并没有因此而打住,继续追问:“此时的老天鹅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请你当一回老天鹅,说说你此时的想法。”这个时候,学生蓄积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尽情地表达着老天鹅深刻的内心世界。
三、在意犹未尽处续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好比是一片物产丰富的土地,有着无穷无尽的文化资源,学生只有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劳动,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有劳动的收获与喜悦。
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这一篇课文时,课文最后出现了这样的句子:“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同情弱者是人类的本能,温顺可爱的小羊即将成为凶残狠毒的狼盘中餐时,孩子的内心是不平静的,他们多么渴望能成为一个英雄,将善良的小羊从狼爪下拯救出来啊!接下去,我顺势问道:“小羊到底有没有被凶恶的狼吃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先让同桌讨论,然后续写这个故事。学生设想了很多的情节:有的说,是大象救了小羊;有的说,是羊妈妈救了小羊,还有的说,是黑熊救了小羊,也有的说是小羊用智慧救了自己……并且将过程编得活灵活现。这样教学,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在认识模糊处辨析
辩论,不但能增强合作与竞争意识,培养独立思考、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精神,最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教师要适时地把握论辩的内容,力求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下桃子”。
学完课文《草船借箭》后,有个细心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题是“草船借箭”,而课文中根本没有写到是“借”,而是诸葛亮利用当天凌晨的大雾天气过去“骗”箭。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我把它作为一个辩题,同意是“借”箭的同学作为正方,同意是“骗”箭的同学作为反方,借此机会在课堂上组织一场辩论赛。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承担着太多的教学任务,但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言语表达”这个主旋律,抓住各种训练点,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就一定会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