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超市型”的语文课堂中绽放活力
2012-04-29赵玲
如今,超市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它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便利,提供了一个购物的场所。人们在超市中可以尽情地享受购物,尽情地交流。这种自主、合作、交流不正是我们语文课堂所需要的吗?所以,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一下超市的理念,让学生在开放的、充满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自由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构建自主、开放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向学生提供足够的“超市货物”,还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借鉴“超市”的一些体会:
一、在生活的情境中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也应该面向生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写关于家禽的作文时,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但往往熟视无睹,写作起来困难重重。因此我把家里的一只小鸡带到了课堂上,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生活现象的记忆,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回忆。在课堂上我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引导他们认真观察,抓住鸡的特点,从而了解鸡的性情、脾气等。这样,学生写作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正是有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才使我们的教学距离生活更近了一步。
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超市里,顾客可以推着购物车随意地选购自己称心如意的物品,那种感觉就是一种享受。这一点迁移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是可以借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语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所以语文教学的过程如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能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难度都不大,教师完全可以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例如,在一年级的《识字8》教学中,由于认识汉字比较单调,学生的兴趣不是很浓,于是我设计了转转盘识字的方法,由一个“青”字,通过基本字,带出“清、蜻、情、请、睛、晴”一串字。让学生在快乐的转盘游戏中尽情地享受愉悦,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快乐地识字。
三、自由交流,碰撞思维
超市已成为人们休闲的地方,一边采购,一边交流,轻松自如。教者敞开“超市”大门,无意中让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使课堂和谐生成,行云流水,你的朗读,我的感受,他的评价都相互碰撞,达到相互补充、相互整合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转化,产生思维撞击、情感交流、知识共享的增值效应。
例如,在《狼和小羊》的结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师:在本节课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说着,就往小羊的身上扑去……请大家展开想象,结果怎样了?
生1:一口把羊给吃了。
生2:小羊“咩咩”叫了几声,小羊的好朋友猎狗来了,一下子把狼吓跑了。
生3:小羊拿出看家本领,利用羊角,和狼勇敢的斗争着,这时,被猎人发现,狼吓跑了
……
可见,积极的交流,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激励评价,刺激“购买力”
在超市中,顾客在选购商品时,总会有想买又不想买的感觉,这时候,服务员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 比如“这种筷子是今年新款,纯低碳环保的,很适合你这样的小家庭使用”等等,这样的评价让顾客很乐意接受,在不经意之间刺激了顾客的购买欲。同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观察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不足之处及时纠正,对学生的学习能产生直接、有效的影响。
例如,当地的名师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的片段:
师:看你的眼睛炯炯有神,你来读。
师:你的嗓音真好听,已经把我带到半空中了。
师:你已经把我带到了八重天还没有到九重天,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诵,把我带到九重天,好吗?
简短的几句话,却让我们感受到评价带给学生的激励力量。因此,在课堂评价时,教师不但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表现给予评价,还应引导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进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新课程需要语文教师变换 “经营方式”, 给学生 “购物”的欲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由徜徉、自由选择、尽情地享受,从而构建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