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唯美的古诗教学

2012-04-29杨海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7期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定位于析其意,知其情。这样的做法未尝不可。但对照2011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再次强调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不难发现这种教法的弊端,那就是过于从工具性的角度来剖析古诗,忽视了古诗自身存在的诗情、诗意,也忽略了古诗凝练蕴情的特征。那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立足语文教学的理念,体现出唯美的特征呢?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融入诗境,感悟情境美

古典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展现出了优美的画面。因此,古诗教学必须首先要让学生融入诗歌所塑造的情境里,在美感的获得中更好地理解内容。

1.展示画面,再现诗境。在教学中,通过画面、音乐等再现诗歌描写的内容,让学生直接感知教材里蕴含的美的因素,充分激发起学生对古诗的求知欲望,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学期《古诗两首》之《宿新市徐公店》一课时,我通过PPT播放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像,图像上有稀疏的篱笆,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天的尽头,几株新芽初长的绿树枝头隐约还能见到几朵粉红的花朵;最令人注目无疑是大片的菜花地,几只翩翩起舞的黄蝶正与小孩子在嬉戏。鲜亮的画面配以轻快的《牧童短笛》,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2.绘就画面,自创诗境。古人讲究“诗书画乐”四位一体,那么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爱“涂鸦”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来创作诗歌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例如,在四年级《江南春》一诗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围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去自己创作。抓住“四百八十”这一数词表现出的“多”来自己设计。结果有的学生仿照书上的图画进行了描摹,有的学生想到画好多的和尚,还有的干脆给寺庙标上序号。虽然绘画不尽美观,但自创的诗境同样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3.联想画面,感悟诗境。诗歌的精妙之处无异于以少胜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通过语言的描绘和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在脑海里自我勾画诗歌的画面,达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欣赏之功效。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朗读一遍诗歌,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围绕我按次序报出的几个词语去想象一下诗中的画面。接着,我慢慢地报出下列词语“浓绿的青苔上一行深深的屐印,一扇柴门,隐约可见满园的花朵,哦!一个惊喜;一枝红杏”。在慢慢的叙述里,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意境,同样能达到创设意境的功效。

二、多样吟诵,感受音韵美

借用诗词的韵律美来吟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增强记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诵形式变换中感受诗歌的含义,体验诗歌的内在美。

1.变换形式读。古诗词的朗读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从朗读的主体上就可以分为指名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等;从朗读的方式上又可以分为轻读、默读、大声读、感情读等等。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不同的朗读形式,避免学生对朗读产生厌倦感。

2.带着目的读。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应适时引导,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去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比如《游园不值》中读“小扣柴扉久不开”时可这样引导,“咦,人呢?我都敲几次了,再敲一回吧。”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找到阅读的基调,朗读出的效果也会出乎意料的精彩。

三、深层探析,感知人格美

诗如其人,古人在写诗歌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将自己的人生感慨、人生追求渗透到诗歌里。所以,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透过诗歌表象的内容描写,对诗歌的深层内涵进行探析,并借诗知人,感知诗人的人格之美。

1.归并同主题。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某一首古诗的过程中,有意将同一种主题的诗歌进行归并,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同类诗歌集中的意识。比如写景诗里的写春景,苏教版三、四、五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中,就先后出现了《绝句》《江南春》《春日偶成》《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五首。教师可将其一一列出,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古诗题材的归类印象,并因此理解古人踏春赏景赞美大自然的主题。

2.对比同主题。在同类主题的诗歌中进行对比,将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比如上述的《江南春》与《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虽然同样写春天的景色,但《江南春》里却带着些许的讽刺和无奈,而《宿新市徐公店》里则满含着作者对那些可爱的孩子的赞美之情。两相对比,一目了然。

3.拓展同作者。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增加一定数量的同一作者的同类诗歌。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人语言风格的感受,还可以增加学生对诗人生平及人格的感知。比如,学习《如梦令》一词的时候,教师先可以列举出李清照另外两类有代表性的作品,一是《夏日绝句》,体验她的豪气,一是《声声慢》,体验她的孤独与失落,再对学生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学生会很自然地感受到人生际遇与诗词内容的关系。

境美为起点,音美为途径,人美为终结。古诗词教学只有把着眼点放在一个“美”字上,那才是真正地切合了古诗教学的要义。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