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之“学案教学”初探
2012-04-29张理燕
“先学后教”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教学,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一种“高效率”的课堂模式。然而,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先学后教”也不过是空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想开展“先学后教”,我觉得“学案教学”是一条必经之路。“学案教学”的核心策略包括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学情反馈、互动合作、训练总结等几个方面。下面笔者就“学案教学”的设计与运用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设计学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
学案是要给学生看的,是学生自学的行动纲领,所以学案的设计必须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学案设计的内容既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又要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达到的“最近发展区”。
(一)目标导向
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教学目标往往是联系课程目标,关注文本,以文本特点为基础来设定。而学习目标是给学生看的,应凸出指导学生如何展开自主学习的特点。因此,学习目标的设定除了以上要求外,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的学习目标要明确、清晰、具有可操纵性,要让学生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如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
(二)任务驱动
学案设计主要以问题为驱动,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化解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故而问题设计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
1.问题要有一定的发散空间
设置学案的问题要给学生的思维留出探究的空间,能引起学生积极质疑和问难。例如《桂花雨》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琦君用细腻的手法,恬淡的笔风描绘了桂花的香、美,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摇花”的乐趣。设计学案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做适时地点拨和提炼。
2.提示问题要点到为止
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学法或思维的路径的指导,避免学生面对一些思考题时变成无头苍蝇,浪费大量时间却一无所获。如在《桂花雨》这一课,为了让学生领悟“摇花乐”和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学案中问题的提示可以这样写:你读了课文后仿佛看到了哪些景象,能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吗?也可以通过想象,身处其中,谈谈自己的想法。如,看到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几十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句时,会想到了桂花一定很多、很香才能把十几家的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这样,提示中有思考方法的指导又有例子的参照,学生自学起来就顺利多了,而且又不会限制思维的发散。
3.问题要有层次性
学案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编制三个层次的训练题:①导学思考题。一般是比较浅显易完成的基础性问题。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在课文上做简单的批注等。②能力训练题。一般指学生能利用提示的方法对课文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如能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能根据“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③能力提高题。一般指学生能运用自学的能力,针对课文提出新的问题。如学生在做到正确的解读课文以外,还要努力提高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
二、运行学案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学案教学”要怎么教?教什么?我认为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课程的使命。
(一)学情反馈应全面
学案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学情反馈。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了学情,实施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也才能使先学后教的课堂实现真正的高效。在学情反馈时,注意让学生对学案学习的成果进行充分地交流,特别要注意一些学困生,避免出现好生“一言堂”的现象。
(二)合作探究要“让学”
合作探究是把学案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以后对问题进行梳理,能在小组讨论中解决的问题先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进行合作探究,深入分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民主学习氛围的创设者、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把课堂“让学”于学习的主人,而又不会使课堂变成“放羊式”的课堂。
(三)当堂训练,反馈小结
当堂训练是学案教学的补充。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对于课堂上没有解决到的问题,可以用当堂训练的方式进行补充。
反馈小结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的结束,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到位。首先引导学生针对学习目标进行归纳小结,让学生谈感受、感悟,引导解决倾向性的错误。其次,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探究合作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逐步规范学习程序并对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导学学案进行布置。
“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独立地、尝试性地去学习新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自我挑战,从而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形成“展卷自能通解,执笔而能合度”的能力,为学生学习语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