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利用信息,构建开放式语文课堂

2012-04-29王艳辉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7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教师来说,经验固然重要,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必然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更为复杂,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很难解释我们目前教育领域中所发生的一切,也很难指导我们的教育活动。传统教学的呈现方式往往局限于教师的口说手写,难免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现代教育技术要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卡片、投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呈现方式,既形成具体又方便快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为了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与行为,在“以学论教”原则的指导下,以 “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的教学方式进行尝试,努力构建开放式语文课。

一、搜集信息,课前参与

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教师总是独自忙忙碌碌地进行,对学生只要求他们读课文、查生字的预习,跳不出教材这一狭窄的空间。上课时,教师面对具有旺盛求知欲的学生提出的各种“始料不及”的问题,常有“应接不暇”或“无言以对”之感;而另一部分学生学习则显得很被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早一点把要求告诉学生、和学生一起备课,让学生在预习时质疑,然后自己收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材料解疑,会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一夜的工作》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更好地体会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由此走进课堂,学习就轻松了。

再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文,讲述的内容距现在较久远,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课文,课前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相关资料,查阅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原因及在长征途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运用所查资料自学课文;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决;把自己学到的、了解到的有关红军艰苦长征的图片下载下来。使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生活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的英勇表现。这样使学生易于理解小红军英勇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的美德。

二、整理信息,课中研讨

学生检索到的信息,对解决文章的重难点有很大的帮助,上课时要很好地加以利用,所以应教会学生有针对性地去筛选信息。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长城》一文,为突出文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一中心。在众多信息中选取材料1(画面):长城砖的重量为15千克,长36.5——38.5厘米,宽18——18.5厘米,厚9——9.5厘米;材料2(画面、声音):大学教授、宇航员、金发女郎、男孩、华侨夫妻的话;材料3(画外音):长城砖饱经风霜,是历史的见证,它激励着炎黄子孙要自尊、自信、自强,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以雄伟的气魄、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尽管宇航员在太空中不可能用肉眼看见这一伟大工程,但作者还是大胆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达人们对长城的崇敬和热爱。

再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猫》一文时,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见到猫的比较少;即使见到了,有的孩子也只是远观,所以对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不甚了解。而网上有关猫的信息举不胜举,为突出“猫很乖”这一特点时,可利用的资料有:“猫在中午光线强时,瞳孔所成一条缝,减少强光进入;黄昏时瞳孔开放呈圆形增强视觉能力。”所以猫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为突出它尽职这一特点,可利用的资料有“猫听觉发达,耳廓能做迎向声波的运动,又能辨明微笑声响的方位和距离。”这样从众多材料中选取这样两条。既会使学生明白老舍的观察与猫的特点多么吻合,又会使学生懂得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得详细生动。

学生选择的信息涉及文章的各个方面,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分类整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丰富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三、查阅信息,课后延伸

查阅信息能将文章读厚。如学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西湖的“绿”》这篇文章之后,学生对浏览西湖美景的余兴未减,我借机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西湖的信息、资料。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很多,如:苏堤俗称苏公堤,南起花港观鱼,北接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之首,它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的。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当年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开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横贯湖南北,将西湖分成了内外两部分,全长2.8公里。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全岛花木疏密相间,以翠柳,荷花,红枫,木芙蓉为主,四季花开不断,艳丽多彩,春,秋景色尤佳。岛内岛外湖面如镜,楼台花树倒影摇曳生姿,天光云彩相映,着实让人恍惚迷离,如入蓬莱。三潭印月美景还从岛上向湖上延伸。岛南湖面,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别致优美。塔顶如葫芦状,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二米,中空,环塔身分布五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平面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六十二米。每逢仲秋时,皓月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灯烛,与明月上下争辉。赏月游湖者摇浆前来,搅动满湖银辉,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为无限的悠思和寄托,怡然忘归。

苏堤的美丽不仅在于它在秀丽的西湖中穿越而过,还因为堤上种满了形态优美的香樟树及其他各种植物,是一条全年都常绿的长堤,特别是到了春天,堤上桃花盛开,树发新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加之春风和煦,令人心旷神怡。

再如,学完人教版第八册《忆江南》,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古代有名诗人的资料,让学生分成若干组,各组组员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讨论确定本组的研究专题,如“李白专题”“杜甫专题”“白居易专题”“张继专题”等等,并进行分工。组员围绕本组的研究专题,按照分工去深入阅读相关资料,并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整理出来,编一张手抄报或撰写一篇小论文。最后让每组的代表上讲台,把本组的学习成果用不同的方式介绍给同学们。

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些活动兴趣盎然,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他们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强化了选择、处理信息的技能。把语文课堂上仅有的40分钟无限延展,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大语文” 理念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引导语文教学课走出课堂,注重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死扣书本、烦琐地分析课文的局限,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重视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重视学生能够有效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从而利用自己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去理解课文,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