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与个性间演绎科普类课文的特点
2012-04-29任志刚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有一定比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说明文题材广泛,有天文气象知识、地理历史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生物生态知识等。这些课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篇幅短小,用词准确,结构层次清晰,大都通过因果、比较等逻辑关系构思组篇。教材编排这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了解有关知识,进行语言训练,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逐步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
作为说明文中的一类——科普说明文,其具有内容丰富,科学性强,层次井然有序,过渡连贯缜密,语言精确简练,说明方法灵活多样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科普类说明文,如《恐龙》《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人类的老师》《大自然的文字》等。这些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提高阅读能力等重要功能,为的是培养新一代公民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一、明确科普说明文的教学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一是能抓住文章的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说明文大都是按要说明的对象来组织材料的,抓住了要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纲,也就能大体把文章读懂了。至于“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了解“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等方法,并能初步学习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所以,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的任务应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读写训练,运用语言。此外,相对于文学阅读而言,说明文阅读更多地在于认清事实、依据, 培养严谨的逻辑力、缜密的思考力, 激发读者的探究精神。
二、基于板块模式下的教学策略
(一)共性板块
针对科普说明文的特点以及课标对说明文所提出的相关要求,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基础性的板块:
1.静思默想理文脉
小学阶段的科普类说明文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一般都纲举目张,条理清晰。针对这一文本特点,教师要搬开“问答式”这座教学大山,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浸润于语言文字当中,采用批注、填表格等形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概括文义的能力。例如,在《恐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表格式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要点,把握恐龙的外形特点。
2.交流对话品语言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简练。学生对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有一定的欣赏能力,但对“准确、简练”之美却缺乏情感体验,往往会熟视无睹。而暗含在语言文字中的各种说明方法,学生更是不会关注。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与文本进行不同形式的对话,反复理解和体味。例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教师既要带领学生品味“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这类让科普文显得生动有趣的词句,更要引导学生发现“推测、推断、也许、可能”这些词语对准确表达所起到的作用。
3.造境入情练表达
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要掌握的就是其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和严谨的表达方式,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在科普说明类课文中,编者往往会安排以下两类练习:1.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全班交流;2.做讲解员介绍课文内容。这两类练习既是在练习口语表达,也是说明文语言、表达顺序以及表达方法的一个内化过程。例如,教学《恐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考古学家,接受记者的采访。教学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文本语言介绍火星,或让学生扮演火星来进行自述。教学《麋鹿》时,可以让学生竞聘大丰自然保护区的讲解员。这样,学生在介绍时,就会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真正做到语言的内化。
4.迁移运用习文字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说:“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迁移文本的表达方法或是作者的有特色的语言,让学生学着写一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到说明的方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准确性。例如,《大自然的文字》是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的作品,伊林的文字很有特色,他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用生动的比喻,用典型的事例,用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被誉为“最善解人意”的科普作家。笔者让学生学着伊林的语言,也写一个善解人意的片段,来解释课本外的大自然的文字。孩子们写得兴致盎然,教学效果很不错。
5.拓宽延伸激兴趣
选编的科普说明文限于篇幅,所介绍的知识十分有限。像《恐龙》《奇妙的克隆》等课文,大部分学生对“克隆”“恐龙”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在教学中,适度拓展相关资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若在一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之后,激发起学生读这一类书籍的兴趣,那岂不是更有价值?
笔者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时设计的最后一个板块就是“走近伊林”,课堂的最后,教师读了一篇他写的《十万个为什么》的序文,幽默清新的文字立刻吸引了学生,许多学生回家后一口气把他的四本译本全读完了。
(二)个性板块
以上五个板块是针对科普说明文的普遍设计,而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想价值,所以针对每篇独立的课文,在板块的设计上还应寻找共性中的个性。
例如,笔者给《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第二课时设计了两个板块:
板块一:走近火星,发现兄弟俩的相同与不同点
板块二:走进文字,品味文字的有趣和准确
两个板块目标明确,一是梳理内容抓要点;二是品味文字学语言。
笔者用一课时完成《大自然的文字》的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
板块一:科学名词,你明白了吗?
板块二:大自然的文字,你认识了吗?
板块三:善解人意的伊林,你读懂了吗?
板块一旨在学习习惯的复习和学习方法的渗透,教师先检查预习情况,出示了几个科学名词,在解释名词的过程中培养“不懂就问,搜集资料”的学习习惯。
板块二是一个梳理课文,整理信息的过程,教师出示表格: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中完成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
板块三中,教师引导学生循着“善解人意”品味伊林生动有趣的文字,并尝试用“善解人意”的语言描写其他大自然的文字。最后拓展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到课外去感受伊林的善解人意的作品。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