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主学习真正进入语文课堂
2012-04-29邹永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要落实课标倡导的这一理念,语文课堂教学应树立主体意识,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自主学习真正进入语文课堂。新课程实施已将近十年,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课改前相比得到了重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少之又少。所谓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感情朗读课文等,只是形式而已,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灌注式、说教式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要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就要克服形式主义,让自主学习真正进入语文课堂。
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讲多问多,是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形式主义。这样的课往往是由几十个问题构成,教师根据问题逐段串讲串问,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因此,语文课要克服教师讲多问多这一形式,高度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主体参与是贯彻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三个要义”的具体表现。落实主体参的核心问题是学生主体参与度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判断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否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有效参与还是无效参与,是全面参与、全程参与还是局部参与、阶段参与。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而且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调动和真诚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宽容学生的偶然失误,多鼓励、理解学生。二要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就是人人参与语文学习,尤其是后进生,不能让他们呆在“被遗忘的角落”,他们也是学习的主人。全程参与,指学生不仅参与课文的理解、读书画词画句、思考讨论、提问和辩论,还要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反馈评价、课堂总结、板书等。三是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要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不走过场,不匆匆忙忙。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小组合作学习充满了语文课堂,教师不管学习任务的轻重,不管所要解决的问题的难易程度,一会儿叫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会儿要学生同桌讨论交流,似乎合作学习了,任务就完成了,问题就解决了;教师不管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否充分讨论了、充分交流了,不管合作学习中学生解决问题了没有,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到一分钟就急忙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有效果吗?这是在作秀,是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是严重的形式主义。
那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一) 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是有效合作的保证。学习小组应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学业水平、思维敏捷度、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搭配,成员一般由4名左右学生为宜。同时组内要进行角色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等,而且小组角色要定期互换,轮流担任,实现同伴互助、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
合作习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学会倾听: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声音清晰、语速适中;学会质疑: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问,追问为什么,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学会尊重:人人参与学习活动,互相帮助,不能只顾自己说,不听别人发言,更不能吵闹。
(三) 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挑战性
一个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得到快速解决,那就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相反,如果是问题有一定难度,具有挑战性,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有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像《左公柳》(语文出版社S版)一课 “文中左宗棠的哪些爱国行为让你感动”这一问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出版社S版)一课“为什么说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一问题、《提灯女神》(语文出版社S版)一课的“请结合课文内容并进行合理想象,说说南丁格尔是怎样日夜奔忙照顾伤病员的”这一问题,它们的答案多种多样,结果不是唯一的,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往往考虑得不够全面,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此时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彼此观点在交流中不断碰撞、补充,有争议的问题会变得明确,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文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也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
(四)给足合作学习的时间
合作学习要有充裕的时间来保证学习效果,教师切勿借赶时间、赶进度为由而草草了事、匆匆收场。
三、提高主动质疑、自主解疑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生提问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但许多语文课让学生提问只是走过场,只是一种摆设。请看《美丽的规则》(语文出版社S版)的教学片断:
师:(指着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1:美丽的规则是什么规则?
生2:美丽的规则是什么意思?
生3:规则为什么是美丽的呢?
生4:我们平常只说“美丽的风景”“美丽的公园”“美丽的公主”等,规则既不是景,也不是物,更不是人,为什么说美丽呢?是不是搭配错了?
……
(还有学生要发言被老师打断了。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既不肯定也没否定,更没有进行梳理、归类,就转入课前预设的教学流程。)
上述的教学,一开课让学生就课题发问,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本来应顺着学生的发问去展开教学,这样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惜,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根本不重视,没有进行梳理、归类,没有引导学生去读书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把学生的提问当着一种摆设,为提问而提问,有何意义呢?
教学中,我们要克服形式主义的做法,把质疑问难落到实处,真正让学生敢问、爱问、善问。安排质疑问难环节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可以在讲课前,也可以在讲读中,还可以在讲完课之后。
一位教师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采用了让学生主动质疑、自主解疑的方法来突破重难点。课文的重难点是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特点以及怎样爬。上课伊始,教师放手让学生质疑:“看到课文题目,你都想到了哪些问题?”话音未落,学生们争先恐后举起了手:“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颜色的?”“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爬山虎的脚有没有趾甲?” ……当时的场面真好比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踊跃的态度和好奇的目光说明,他们对课文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一边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一边不失时机地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然后引导孩子们细读课文,自主解决这些问题。
孙双金是这样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一课的。
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孙老师安排一个就文质疑的教学环节:“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一定有许多疑问,请大胆提出来。谁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我就请他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署上自己的大名。”孩子们来劲了,纷纷提问。
一个女孩首先站起来说:“课文中有一句:‘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地。’这句话好像跟课文没有联系,作者为什么要把这句话写上去呢?”孙老师热情地称赞她:“你有一双慧眼!我们只注意到扫路人,而你连小鸟都注意到了。读书是多么仔细啊!请你将问题在黑板上写下来,并署上自己的大名。”
孩子们热情高涨,接连提出了几十个问题,孙老师都让他们写到黑板上。面对写满黑板的问题,孙老师高兴地说:“你们这节课提出了几十个问题,我想比解决上百个问题还有价值。但是,这么多问题,课怎么上呢?请你们帮我出出主意。”
有的孩子提出,围绕问题阅读课文一个个解决。有的孩子提出,把问题分给几个小组,每小组讨论解决几个问题,然后再集中讨论。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找出下面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1.天游峰石梯这么多,扫起来这么苦,老人为什么还说得那样轻松?
2.这个老人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工作,不回家享清福呢?
3.为什么作者说过30年再来看老人呢?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孙老师依然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读书、讨论、思考,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深刻体会到了老人勤劳的品质和豁达的胸怀。
这一教学引导学生经历了“提问题——抓主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终生难忘。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自主质疑中,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正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恰好是教师要问学生的;但同样的问题由不同的角色提出,学生学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由教师提问,学生的学习就很被动,如果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他们就很乐于解决这些问题。可见,自主质疑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了解了学生,教师就能做到教学时心中有数,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同时,自主质疑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探究,增强他们求知的欲望。
四、提高朗读训练的质量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仍然不容乐观。笔者曾听一位老教师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大自然的语言》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诗歌教学当然要注重朗读的训练。这位老师朗读训练课是这样进行的:先是学生个人读,要求读出感情;接着,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轮读,看那个组读得有感情;然后,再让男生女生分角色读、赛读全诗。在男生女生分角色读与赛读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大家应声而答:“女生读得好。”教师于是鼓励男生:“这次,男生也读得不错,继续努力,和女生比一比,超过她们!”教师一句富有鼓动性的话语加上学生刚才的“琅琅书声”,几乎把课堂带到了“高潮”。一节课的朗读训练,就在这整齐响亮的朗读声中落下帷幕。这节课教师表面上已经重视朗读,但教师所采用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只是建构在文本理解之上的空架子,学生诉诸声音的朗读也只是漂浮于文本感悟之上的空口号。一节课下来,未见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像这样指导朗读的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为数不少。
从这节《大自然的语言》朗读训练课,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朗读教学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朗读训练目标不明确,带有盲目性;二是朗读训练杂乱无章,没有层次性;三是朗读训练缺乏示范和指导,没有实效性。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注意下面四点。
(一)朗读训练要提出具体的要求
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多读,没有具体的朗读要求,朗读的指向含糊不清、目标不明确,那这样的多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每一次的朗读,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教师要心中有数,并在训练的时候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例如,初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并多读几遍,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养成质疑思考的习惯;精读课文时,则要求抓住重点或难点的句子用心品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文本的内涵,体验文本蕴含的情感。如此操作,每一次的朗读训练都带有鲜明的指向性,让学生朝着预定的方向一步一步去完成。
(二)朗读训练要突出层次
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细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品读课文时,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三)朗读训练教师要带头示范
过去的语文课堂常出现一种情况:教师领学生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后,这种现象少了,教师变得不敢范读、领读,究其原因,一个是朗读的基本功不过硬,另一个就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有偏差,认为教师的范读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教师示范性的朗读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进而快捷地走进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他们通过听示范朗读,对文本的语气、语调,重音、停顿、节奏等技巧由模仿到逐步有了自我感悟,最后形成能力。
(四) 朗读指导要建立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在指导朗读时说得最多的是:这里要读重音,那里要读轻一点儿;这个地方要读快点些,那个地方要读慢些。这样机械的纯技巧性的指导,学生也很难体会到为什么这样读就有感情了,另一篇文章又该怎样读才有感情。我们知道,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一篇文章就必须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或者拿腔捏调、无病呻吟,常常是理解文本不到位。只有在朗读前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情感,感情朗读的指导才会有效。
综上所述,只有克服形式主义的东西,让自主学习真正进入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乐趣、才会有效,进而达到高效。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