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知音”那动人的世界

2012-04-29石冬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7期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大屏幕出示与知音相关的诗句:

(1)知音共饮醉当歌。(2)世乏知音空抚琴。(3)知音世所稀。(4)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

2.学生自由读,然后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3.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4.什么是“知音”?怎样才称得上是“知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有所了解。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6.通过预习,你解决这些疑问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知音 子期 死)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2)齐读全文,做到正确、流利。

3.回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借助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2)联系上下文;(3)多读。

4.运用这三种方法自学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可做上记号。

5.(大屏幕出示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全文,注意读出古文的节奏美、音韵美。

三、细读品味,朗读感悟

1.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认为伯牙和子期算不算知音?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应该重读?(“必”)

(3)“必”什么意思?(一定 都 肯定)

(4)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 全班齐读)

(5)哪些句子具体表现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6)理解二三句,并指导朗读。随即由“善哉”的“善”引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进而理解全句,重在区别两个“善”字的不同意思。

(7)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子期曰——(学生接“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学生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的确确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叫——(学生答“知音”。)

(8)想象拓展: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现所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9)(出示词语,学生齐读):杨柳依依、清风徐徐、 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10)说话训练:现在老师是伯牙,你们是子期,让我们来个默契的演练。当我伯牙志在明月时,你子期曰——(学生补充“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当我伯牙志在清风时,你子期曰——(学生补充“善哉,徐徐兮若清风”)以此类推反复练说。

(11)只要是我心中所想,你子期全都知道,你真乃我的——(学生补充“知音啊”!)

(12)知音相逢,格外欢喜,从此俩人朝夕相伴,其乐无穷。带着这份快乐把前四句连起来读读。

2.品味知音诀别之“痛”。

(1)快乐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很快离别的日子来临了,俩人洒泪而别,彼此约定来年再见。然而,第二年,当伯牙故地寻知音时,不料子期因病离世。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齐读最后一句。

(2)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相传伯牙破琴之前,曾来到子期坟前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补充资料)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抷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情感推到高潮。

(4)学生配乐朗读诗歌。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词来形容。(悲痛欲绝 、 撕心裂肺、肝肠寸断)

(6)请思考:伯牙绝弦,他断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还断绝了什么?(断绝了前程、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心弦)

(7)感情朗读,读出伯牙之痛。

四、欣赏乐曲《高山流水》,作业

1.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创编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名曰《高山流水》,一起来听。(播放音乐)

2.配乐背诵全文。

3.把课文改写成400字左右的现代文。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