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2012-04-29肖香
设计理念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因此,本篇课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目标就是识字、写字。
2.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3.教学时借助课文插图,帮助阅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在读中品情、读中悟理,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激起学生奉献爱心的美好情感。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全文。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初步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激发学生奉献爱心的情感。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流淌的清波”、“难忘的欢乐”等词语的意思,积累“ABB”式的词语。
4.能正确、规范地书写“邻”、“领”“婆”、“童”、“您”这几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文中插图,展开想象,初步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能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盲婆婆。
学习生字“盲”、“婆”。
2.这位老婆婆就住在“我”家隔壁。她是我们家的——“邻居”。
3.盲婆婆的眼睛看不见了,整天待在家里,哪儿也去不了,多寂寞呀!这时“我”想到一个好办法,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大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
三、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歌语言美
1.指名说说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
2.学习第二小节。
学习生字“替”,读准字音。“我”想让蝈蝈替“我”干什么?你有没有替谁做过什么事?
课文中的“您”是谁?一般跟长辈说话时用上“您”,会让你变成一个很有礼貌的人。谁来有礼貌地读一读第二小节。猜一猜,平时“我”还会替盲婆婆做些什么。
谁再来读一读第二小节?读出“我”对盲婆婆的爱。
3.想到能让蝈蝈替“我”给盲婆婆唱歌,“我”的心情怎样?
(1)“我”乐呵呵地捉,喜滋滋地送,多高兴呀!读一读。
(2)你发现没有,“乐呵呵”、“喜滋滋”这两个词多有意思呀。像这样(ABB式)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吗?
(3)这一小节不仅这两个词有意思,整个小节也特别有意思。
出示: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
指导朗读、背诵。
4.蝈蝈这优美的歌声能干什么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学习生字“领”,将“领”和“邻”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歌声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她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一句话。
(3)“流淌的清波”是什么样的?看看书上的插图,结合平时你看到的给大家讲一讲。
(4)蝈蝈动听的歌声,让盲婆婆想起了田野,好像看到了流淌的清波。读出盲婆婆高兴的心情。
(5)这歌声还把盲婆婆带到哪里,让她想起了什么?指名读第二句话。
(6)“童”是个生字,谁来读一读?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童年的生活是怎样的,说一说。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有着许多欢乐,即使你长大成人了,也不会忘记。这就是“难忘的欢乐”。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7)蝈蝈优美的歌声,让盲婆婆想起了哪些童年难忘的欢乐?谁来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婆婆高兴的心情。
(8)“我”用蝈蝈的歌声,让盲婆婆忘记了孤独、忘记了寂寞,回忆起了田野流淌的清波、童年难忘的欢乐,心情也变得开朗了。谁来把第三小节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5.这只会唱歌的蝈蝈,会替“我”一直陪伴着盲婆婆,给她送去欢乐。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而“我”对盲婆婆的爱也会一直陪伴着她,给她送去温暖。相信同学们也会像文中的“我”一样,去关心和帮助身边的残疾人,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四、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
1.出示5个生字:“邻”、“领”“婆”、“童”、“您”。你会读吗?
2.这5个字在结构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
3.仔细观察,同样是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两个左右结构的字中都有个“令”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书写。
5.反馈,进一步指导。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找一找还有哪些ABB式的词语,记下来带到学校和同学交流。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