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2012-04-29钟先华
设计背景
前不久与同组的教师对《老人与海鸥》进行研讨,着实让我、老人、海鸥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除去睡眠的时间,我满脑袋都是海鸥在飞翔,满心的都是“褪色”老人,一直琢磨着该如何把文本吃透,绞尽脑汁想出些办法,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提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理念在课堂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有些还有待于今后的课堂教学不断努力。
教学流程
一、歌曲引入
播放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介绍故事情节,引出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感人故事。
【设计理念:《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徐秀娟为了寻找一只走失的鹤而牺牲在复堆河中的故事。通过这一背景资料,告诉学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人与动物之间真实、感人的故事很多;同时,通过朱哲琴深情的演唱,酝酿情感,为学习本文作一个情感铺垫。】
二、复习检查,初读课文
(一)读词组。
1. 应声跃起 、高空盘旋、翻飞盘旋、扇动翅膀。
2. 翩翩飞舞、翩然起舞、振翅高飞 、一飞冲天、自由翱翔、展翅高飞、凌空飞翔、迎风展翅、俯冲直下、搏击长空、迎风飞舞、横空出世、一掠而过、一路滑翔。
【设计理念:这两组词语都是表示飞翔的,其中第一组是出现在课文里的,第二组是课外积累的。朗读这些词语让学生明白:有时课文里会出现一系列主题词语,我们可以抓住这一主题去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
(二)初读课文,想说点什么?合上书本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理念:让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是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让他们学会运用一些关键的词语或句子真实地、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老人与海鸥的关系,你会用哪个词语?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如何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学会概括文章的思想。】
(四)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文1—13自然段。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一)认真读课文1~13自然段,从哪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老人真的和海鸥像亲人一样相处?画一画,并做上批注。
(二)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交流说句子、谈理由。
【设计理念:每个学生读完文章感受肯定不同,留下的印象也不尽相同。这里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最想说的内容,不仅可以锻炼能力,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阅读课文,加深印象。】
2.总结提升。
句子一:“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① 从这个片断中你体会到什么?(熟悉、亲密,只要老人撮嘴呼唤,海鸥就会应声而来。)
② 抓住关键词“放”、“呼唤”“唱”“扫”等词语理解。
【设计理念:在本段中,像“很小心” “退开一步”“撮起嘴”“抑扬顿挫”“亲昵”等词语,学生是能够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密与爱。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还是在这些词语上做文章,那岂不是浪费时间?我觉得我们应该想学生所不想,虑学生所不虑,这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因此,我抓了“放”、“呼唤”“唱”“扫”等一系列并不起眼的却蕴涵着深意的词语,一方面告诉学生我们以后理解课文并不一定借助生动形象的词句,平凡普通的词句照样能带给我们很多;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学会鉴赏,大胆地去欣赏并积累一些看似普通却含义深刻的词句。】
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呼唤,并讨论他呼唤得如何,为什么。
④这哪是在叫啊,这分明是在呼唤,这分明是一首歌。在这首歌里你听出了什么?(喜爱、亲密、爱的旋律……)
⑤在老人充满爱的呼唤中,海鸥有何反应?
抓“应声而起”“扫”进行讨论,重点讨论如何“扫”(各种不同的姿势、甚至发出特有的声音)。你觉得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和谐、幸福、温馨……)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高度敏感性,是语文教师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在阅读分析课中,我时常提醒学生关注字里行间的好词、妙句。】
⑥再往下读,你还读出了什么?(学生说)
教师引导:
那就把老人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这句话想象成一幅活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说)也就是说老人快,海鸥就快,老人慢,海鸥就慢。我想问问:老人为什么时快时慢呢?老人什么时候会快?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学生说)
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谁来读读这句话?
⑦ 指导朗读。
过渡:这和谐、温馨、幸福的场景成了翠湖边一道亮丽的风景,赢来了无数的游客驻足观看。或许,此时的老人是最幸福的,他成了全场的焦点;他是这风景中最鲜亮的一抹、最耀眼的一颗。可是,读到这儿,不由得使我想起上文的一个词——“褪色”。
【设计理念:我没有按课文的先后顺序来组织课堂,而是抓了老人与海鸥的相处来品析,让学生感受到人与物的温馨、幸福、和谐。如果课堂到此戛然而止的话,那么整个文本的教学目标就不能达成。为了让学生在情感上形成一种冲突,我先让他们感受老人的“鲜亮”,再来品尝其“褪色”,这样学生对老人形象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对老人与海鸥的关系会理解更透彻。】
句子二: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① 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什么?介绍吴庆恒(投影出示)。
② 读到这儿,你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最好能用上“鲜亮”与“褪色”把你想要说的话写下来。
四、出示结尾,深化认识
“没想到十多天后,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1.听到这个消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想些什么?
2.在一位热心市民的倡议下,昆明《都市时报》社、翠湖公园、昆明市园林绿化局带头为海鸥老人捐款,并为老人塑像。今天如果你就在塑像前,你是否会回忆起老人与海鸥曾经的那一幕幕温馨与幸福?拿起你的笔,让这份珍贵的幸福流泻下来吧。
【设计理念:让学生顺着这份幸福与温馨,再次走近老人与海鸥,放飞他们的想象,运用学过的语言进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又有一次与文本交流的机会,既加深对老人的认识,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今天,有情的老人、有义的海鸥,都已经深深地埋在我的心里,也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的心灵。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个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得自己先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使自己与文本真正地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品味文本的真谛!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