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结合”让习作不再“假大空”
2012-04-29卢爱侠戴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表达真情实感”。如何才能实现以上目标?我认为,读写结合、学科整合、联系生活的“三个结合”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
一、读写结合,提高学生感悟和表达的能力
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通过读写训练,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而是一个一直深受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我坚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读写结合的习作方法进行尝试。
1.课内巧拓展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一》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断。
师:春姑娘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你们看,她把大自然打扮得多美呀!从课文插图中,你们能找到春天吗?
教师出示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
生1:春天的雨又细又小。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是的,春雨绵绵,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
教师点击“春雨”一词,多媒体课件呈现春雨洒落的画面。
生2:春天的花儿都开了。
师:春天里有哪些花会开呀?
生3:梨花、杏花、桃花都在春天开。
生4:还有迎春花。
师:让我们来欣赏这些美丽的花儿吧!
教师依次点击“梨花”、“杏花”、“桃花”等词语,“梨花”的呈现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是一朵梨花从含苞到慢慢绽放的过程。
师:春姑娘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沙沙地下,柳树发芽了,小草绿了;小燕子飞回来了,叽叽喳喳地唱着歌儿;梨花、杏花、桃花开了,白的、粉的、红的,真美呀!同学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回放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指导学生练习说话、写话。
2.课外抓实“两本书”
我坚持指导学生做好“两本书”的工程:一本是学生自编的“书”——阅读摘抄,一本是学生自写的“书”——日记。学期伊始,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好“两本书”的工程计划,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的特点,进行读写结合,抓实“两本书”。主要方法是有选择地巧抓课文的四个“超链接”:链接同一作者的作品,链接同一主题的作品,链接同一题材的作品,链接同一写作手法的作品,适当地读一读,抄一抄,联系实际写一写,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查找资料、阅读、交流和习作的好习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单凭教材一个学期安排8次写作训练,不仅“量”严重不足,“质”的效果也不理想。如果教师在学生平时缺乏语言积累、方法积累和生活积累的状况下 ,不抓住读写结合活动,而是逼着学生硬写,学生怎么可能不胡编乱造,苦不堪言呢?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假话、空话、大话连篇才怪。
二、学科整合,激发表达的欲望和需求
李白坚在《大作文——写作教学中的新观念与新方法》中说:“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各学科之间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在其他学科中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增强学生对本学科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激发表达的欲望和需求。学生有了写作的冲动,这时教师再作适当的引导,他们一定能产生一吐为快的高峰体验,从而“下笔如有神”。
如教学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看到了什么》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科学课的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个“鼻子鼻子眼”的游戏,好不好?
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通过眼睛看是观察,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口尝,用手摸也是观察。
师:科学课的第一课,就从观察校园里的大树开始吧。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交流。
师:从图片观察大树,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了树瘤、叶片、果实、藤蔓、小草、小鸟、苔藓等。
师:如果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看些什么呢?
教师发放记录单,指导学生在记录单上用打钩的方式选择观察的方法:看、摸、听、闻、抱……
师:带着目的仔细观察大树的时候,还要边观察边记录。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到校园实地观察枇杷树、广玉兰、梧桐树、桂花树,指导他们用文字、图画进行记录,然后交流。
师:课后,我们可以继续观察大树,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作文课的教学流程:
师:在科学课上,我们观察了校园里的大树,请大家拿出记录,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学生各抒己见,细说自己的发现。教师指导学生说清楚观察的时间、地方,观察的方法,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很有条理,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学生起草成段,描写自己的发现。教师来回巡视,指导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写完后,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读草稿,看看自己是否写得清楚明白。
师:老师也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了,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的发现啊?
教师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让学生进行评价,趁机指导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叙述清楚,然后组织他们互评,修改习作。
师:让我们把修改好的草稿认认真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配上插图,比一比谁的文章好,谁的插图好。
……
新课改强调学科的综合性,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补充作用,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珠联璧合,产生合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需求。
三、联系生活,开掘写作的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我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以开掘写作的源头活水。
如学校组织放风筝的比赛,我指导学生讨论、制定活动计划:分组—设计—制作—试飞—择优参赛。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故事发生,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都是习作的好素材。第一小组的学生设计制作的丹顶鹤风筝,在试飞的过程中,左摇右摆,飞得不高,被有的同学戏称为“丹顶鹤在打醉拳”。第一小组的学生回到学校后,立即召开了“诸葛亮”会议,又是找资料,又是做实验,最后他们从“鲤鱼游泳靠鱼鳍和尾巴”的实验中受到启发,改造了“丹顶鹤”的翅膀和尾巴。比赛时,“丹顶鹤”乘风直上云霄,再也不“打醉拳”了,获得了这次比赛的第一名。我趁机组织学生交流这次比赛活动的得与失,指导他们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所感写下来。有了亲身经历,他们写出的习作充满童心和童趣,其中《“丹顶鹤”不“打醉拳”了》获得了“全国小学文学社作文邀请赛”的一等奖。
实践证明:读写结合解决了学生不会表达的苦恼;学科整合加深了学生活动的体验,激起了他们表达的欲望;联系生活拓展了学生习作的内容,使他们有了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习作不再假话、空话、大话连篇。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