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2-04-29徐金香葛玲玲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初见“奇才”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课文中都督是如何评价王勃的呢?(相机板书:真是奇才)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奇才”?这样的人多吗?
过渡:都督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种赞叹的呢?请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都督是在听到哪句话时说王勃是奇才的?
二、诗文对照,走近“奇才”
1.学生自主读课文,交流汇报。课件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这句话时,一定要读好句中的停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引导质疑: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扣重点句进行质疑,自己提出学习、研究目标,把教学重点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
3.王勃是在看到什么样的美景时写出这句诗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5.比较下面两句话,看看哪句好,为什么。
①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②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6.交流汇报,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句的比较,学生深切体会到两个句子的不同,感悟句子在特定语境中所表达的意蕴;在对比中丰富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指导美读,让学生体会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美。】
7.面对这么美的秋景,王勃是怎样看呢?你是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凝望”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现在你就是王勃,面对这迷人的秋景,你想说什么?
8.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课件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着画面理解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词语的意思,并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入情入境,学生就变成了王勃。这里教师通过角色置换,把学生推到特定的历史时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句所描绘的优美景色,在落霞轻轻飘浮、野鸭悠闲飞翔的纯美意境中,理解、感悟关键词和整句诗的意思。】
9.秋景如此之美,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把秋景这种舒缓、柔和的美读出来,并把它背下来。
10.指名试背。
【设计意图:在理解词句、感悟与诵读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品赏美文,水到渠成,教学目标当堂达成,课堂高效得以落实。】
三、品读课文,感悟“奇才”
1.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宴会当天来了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大家都担心短时间内写不出来,不敢写。小小年纪的王勃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认真研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
2.交流,指名说说。出示第四自然段。(点击课件,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变红色)
3.教师讲解小故事。指名说说这几个成语的意思。
(1)王勃动笔之前,已经把赣江的美景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早在心中打好了草稿,所以说他胸有成竹。
指导学生读出“胸有成竹”的感觉。
(2)王勃内心充满了自信,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文思如泉就是指——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汩汩涌流。
(3)表演,理解“笔走如飞”。
4.了不起呀!915字的文章一气呵成。为什么小小王勃竟能如此挥洒自如?
5.讨论交流。(点击“边看边想”)看说明他爱观察,想说明他爱思考,所以他才能写出这样一篇名文来,当然这不是全部。王勃六岁起就博览群书,正因为他——读书破万卷,所以才——下笔如有神!
6.难怪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拍案叫绝。(理解“拍案叫绝”,全班学生表演读。当学生读得好时,教师演示“拍案叫绝”)
7.请同学们捧起书,再次齐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只是给头脑提供认识的材料,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内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动情地朗读、深入地思考,通过当时其他客人的反衬、都督拍案叫绝的烘托,使人深切感受到少年王勃的确是个奇才。】
四、积累内化,牢记“奇才”
1.王勃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在写完《滕王阁序》不久,他还创作了《滕王阁诗》。
2.出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让学生自由读读。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搜集相关古诗,以一首带多首的方式拓展教材,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开阔了学生的语文视野;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对王勃的印象,让这位奇才激励学生成长。】
五、课后延展,广交“奇才”
1.朗读、背诵王勃的作品。
2.古代像王勃这样机敏的少年,你还知道哪些人?搜集他们的故事,以小组为单位编一份小报。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