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读文本,体验多元价值取向
2012-04-29吴桂林
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章,通过多元解读,可以把握文章的核心价值取向,感受文章的魅力。
一、品析对话,感受林肯演讲的智慧
1.坦诚相待,蓄势待发
在自学课文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林肯与议员的对话,感受林肯说的第一段话,抓住“一定”三个“永远”品词析句,体验林肯遭受议员侮辱时的心情,充分联系当时的特殊场景,猜想林肯可能采取的应对方法;接着,讨论交流,从中选出最佳应对措施,理解林肯坦诚相待是最佳策略。林肯这样蓄势待发,为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埋下伏笔。
2.避重就轻,巧转话题
林肯在第一段话中,顺着参议员的思路进行阐述,并谦逊地表示自己的总统做得不一定好。在理解林肯充满对父亲深情缅怀的诉说后,让学生品析第二段话,思考:林肯这段话阐述的对象是谁,从怀念父亲转移到什么上来。经过交流,学生发现林肯巧妙地将话题转移到“我”能像父亲一样做鞋上,并把做鞋称为艺术,用“伟大”来赞美鞋匠。这也从反面回击了议员对鞋匠的蔑视。
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学生齐读第三段话,出示探究题:“林肯真的会去议员家修鞋吗?他想借修鞋来说明一个什么道理?”通过交流,可以发现林肯真诚承诺,愿意为议员修鞋,尽力修好,但没有父亲伟大,手艺也没有他好。他明说修鞋,暗说治国;赞美父亲手艺好,其实是说父亲服务好。这样,林肯的执政理念巧妙地展示出来。
4.情之所至,金石为开
让学生默读课文1~5节,画出表示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思考:是什么打动了议员?从哪个词语感受到林肯的真情?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议员——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林肯——流下了眼泪。通过对比,发现林肯用真情打动了议员,消除了议员的敌对情绪,赢得了他们的支持。
二、把握全文,感受林肯宽容的人格魅力
1.出身悬殊,遭受侮辱
浏览全文,找出表示林肯与议员身份的词语,说说有什么不同。经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出身背景的悬殊,导致了议员们不能接受黑人林肯担任总统的事实,但林肯是选民选出来的,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议员们只好采用侮辱的手段来发泄他们的不满,这反映了林肯执政道路的艰辛。林肯采用宽容的方法,如他所说的“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 。这是他赢得政敌支持,成功颁布许多法律的重要因素。
2.真情陈述,化敌为友
教学时,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林肯的三段话,仔细体会他的感情变化。教师还可以范读,从中感受林肯是怎样压着心中的怒火,宽容地对待政敌,把对父亲的至爱表达出来的。要让学生明白宽容是一种力量,当我们掌握并能运用这种力量时,就会显得自信和强大。
三、联系背景,感受林肯的执政理念
这篇文章原是林清玄写的,在编入课本时,编者进行了增删,增加了课文的最后一节内容。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与编者展开对话,揣摩编者的意图。编者在肯定林肯高超的演讲智慧和过人的宽容情怀之后,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这就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体会的地方。
1.揣摩文题,体验平等
文章的题目是文眼,常常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本文“鞋匠的儿子”应该是卑微的,地位低下,而林肯是美国新当选的总统,地位应该是很高的,这一对矛盾在林肯身上得到了统一。这个“统一”体现了什么呢?这是应该让学生探究的地方。学生经过讨论,认识到鞋匠的儿子能当总统,说明鞋匠的儿子与总统是平等的。课文中林肯的演讲包含了人人平等的思想,普通的鞋匠与议员、总统在履行各自的义务时是平等的,谁做得好,谁就伟大。因此,揣摩文题,找到矛盾的焦点,是把握林肯人人平等思想的重要切入点。
2.承诺修鞋,真诚服务
在品析林肯演讲的内容时,还要指导学生理解林肯的父亲为议员做鞋,林肯愿意继续不辱使命为议员们修鞋,体现了林肯的什么思想。林肯作为国家总统,他的职责是什么?通过探究、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都是为他人服务的。而议员们高高在上,讲究出身的优越心理正说明了他们没有为普通人服务的思想。因此,林肯的承诺难得,真诚地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更难得。这也是他赢得人们尊敬的重要原因之一。
3.巧设比喻,维护统一
出示文章的最后一节(编者加的一节),让学生仔细品读,重点抓住林肯的两句话,进行探究,理解这里“裂开的房子”指什么,体现了林肯的什么思想。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裂开的房子如同分裂的国家,比喻形象。“他希望结束分裂”,就是要维护国家统一,林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完成了历史使命。
纵观全文,编者在展示林肯个人魅力的同时,又把他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让人们从民族大义的角度来认识林肯,认识了他的人人平等、为大家服务的思想,这才是文章的核心价值所在。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