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参与——让大班额的语文课堂活起来

2012-04-29李鼎荣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6期

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镇学校,城镇学校都普遍面临着班额过大的问题。在这种现状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全过程由教师控制,学生被动地进入教师设计好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便被剥夺了,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由于班额大、学生多,导致课堂上除了少数积极分子外,其他大多数学生只是课堂上匆匆的过客、茫然的观众,无时间、无空间参与活动、参与探究,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样,让学生全面、全员发展就只能是“空头支票”。总而言之,传统的教学设计不能适应丰富而又具有动态性的现代教学,尤其是在大班额的现状下,传统教学更是严重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与式教学能很好地解决大班额教学中的种种弊端。

自主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强调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的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中,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张扬个性,自我发展,教师变成引导着、组织者、参与者,为全体学生搭建展示特长的平台。教师、学生、文本平等对话,和谐相处,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这个平台是在教师的组织与帮助下,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没有“死角”。这样,大班额不再是学生发展的瓶颈,反而成了学生竞争与展示的广阔舞台。

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就结合《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教学案例,谈谈对参与式教学的认识。

一、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课文写了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漂亮、富有童话色彩的画,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她在园子里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的自由与快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感悟自己的童年生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等12个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也是文章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唤起参与

1.学生唱儿童歌曲《童年》。教师激情导入:是啊,童年是天真烂漫的岁月,在童年里,一个秋千、一个玩具甚至一只昆虫都包含着童年的快乐、梦想与追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题目是——(板书)《祖父的园子》。

2.教师引导,让学生猜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祖父的园子里会有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通过唱童歌、教师的激情导入和学生的大胆猜想,营造出一种童真、童趣而具有悬念的氛围,把学生引入文本,唤起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二)导读提示,整体把握

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生字词;说说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

反馈时鼓励学生说说:1.你知道了什么;2.你还有什么不知道;3.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汉语言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多彩世界。基于这种认识,对这篇课文的解读要着眼于宏观层面,整体把握文章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整体上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导引点拨,精读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讨论: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问题你解决不了。合作学习后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抓住三个情景重点品味。

情景一:祖父的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充满了生机。

情景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玩边干活的情景。

情景三:园子里的花、鸟、倭瓜、黄瓜等一切都是自由的。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教师要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在学习中“碰壁”、“遇险”,然后组织课中评议、讨论,适时点拨。这样就能整体把握,抓住重点,直奔主题,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中,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

2.合作学习,突破重点。抓住三个情景要重点讨论。抓住孩子们对昆虫感兴趣的天性,让他们自主地读、自由地想、大胆地说,体会祖父园子里鲜活的生命、艳丽的色彩,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体会作者的心情以及感悟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和拟人手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把自己当成作者,小组合作,用多种方式进行入情入境地读;在反馈时,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快乐与自由、祖父的慈爱与宽容以及园子里的和谐与质朴。

要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通过深入讨论,既深化主题,又给学生浓厚的人文关怀,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设计意图:语文课最注重的是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参与式教学鼓励每一个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入情入境地读书,坚持以读为主的原则,做到读的目的明、读的层次清、读的感情真,使朗读、感悟、品味有机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读悟结合,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

参与式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对学生富有个性的、与众不同的发言要鼓励、肯定,以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人人参与的合作活动中学到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四)导情设境,升华主题

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1. 课件出示:在一个充满阳光、长满了花草树木、飞舞着各种昆虫的园子里,一个小女孩尽情嬉戏,一个慈祥的老人正看着自己的小孙女露出会心的微笑。

让学生想象:假如,你现是那个小女孩,就在祖父的园子里,你最愿意干什么呢?

2.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童年生活的趣事,说说现在怎样寻找童年乐趣。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景,带着学会一起去寻找童年乐趣,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

(五)交流反馈,总结提升

1.小组合作讨论:回顾本节课,说说你学懂了什么,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没弄懂。小组交流,取长补短,解疑释惑。

2.把你学到的知识和学会的方法讲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互相评议总结。

3.教师总结、点评。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前的既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方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发展的能力。】

(六)开放作业,拓宽视野

1.搜集作家萧红的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

2.读一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把读后的感受讲给同学、家长听。

三、总评

以读为主是本设计的立足支点。教师提供学生展示自我、以读为主的平台,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读书、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语感、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达到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是参与式教学全面性原则的体现。

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语文学习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觉得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处处可以学语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合理地分成若干个小组,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动手、动口、动脑,力图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讨论中、合作中、朗读中,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展示的空间、表演的舞台。学生在主动、平等的参与中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这是参与式教学互动性原则的体现。

在大班额教学短期无法改变的现状下,语文课堂若能真正实现全面性、全员性和互动性的参与式教学,就能使课堂教学具有深层次的、鲜活的生命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