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2012-04-29刘瑞栋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形成符合新课改理念且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实施新课标,主渠道在于课堂教学改革,那么怎样使新课标下语文的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率呢?
一、开放教学的过程
新课程很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教师开放教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可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自主发现、合作探究),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如下。
(1) 评一评:教师出示一幅威尼斯的小艇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对小艇的认识,再与课文对照,加深记忆。
(2) 读一读:读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获取知识,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3) 议一议: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疑问,并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
(4) 用一用:把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下来,运用到作文实践当中。
这样的教学过程没有指令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就获得了知识。
二、开放教学的内容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进行语言训练的载体。教学不是为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是以教材为载体,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灵活地渗透环保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让学生到图书室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了解他辉煌的一生。课上交流时,一位学生搜集到这样一段资料:“周恩来同志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出毕生的精力。他的崇高品质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远留在人民心中,他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衷心爱戴。”他读完了这段材料之后,很认真地说:“我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尊敬周总理了,因为周总理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他呢?”听了学生的一番话,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已经从资料中获取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周总理身上那个闪闪发光的东西——品质,学生已充分理解了。
三、开放教学的形式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展开教学。为了进一步适应新课改要求,让鲜活的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课堂,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开放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草原》时,初读课文,学生对草原上的人情美、景色美只是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草原究竟有多美?那里的人究竟有多么好客?学生不能从广义上去了解。因此,我播放了草原的录像带,让学生从画面上欣赏草原的美,感受草原人民迎宾待客的热情。顿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高涨起来。“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次我明白草原上的大地为什么是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了。”“草原上的人们这么好客,有机会,我一定去那儿玩一玩。”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自内心地表达着自己的真实感受。
通过开放教学的形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地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
四、开放教学的评价
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要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开放教学的评价。在教学《草原》时,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描写草原美景的。我让一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当学生读完之后,我说:“如果你带上对草原美景的赞美之情再读读,会更好。”该生又读了一遍,这次我没有评价,而是让学生们自己评一评。有学生是这样评价的:“你进步了,但你的声音很小,能再大点声吗?”该生又读了一遍,看着她那充满自信的表情,我说:“现在让她自己评价一下。”这位学生不好意思地清了清嗓子说:“我觉得自己读得不错,但我要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真诚指点。”
教师通过开放教学评价,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形成以“老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三者相互结合的评价方式。这种开放的评价方式是学生认识自己的有效途径,能为学生进行自我修正提供最有力的依据,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在一种健康的心态下学习知识,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五、开放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下的部分语文考试题目没有统一的答案,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因此,我们必须开放学生的思维,即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进行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在课的最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就是属于答案不唯一的题目,于是我告诉学生:“你们心里怎样想的,就怎样说。只要你们进行了合理的推敲,那就是正确的。”结果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因为小艇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方便,所以我喜欢它。”有的说:“因为小艇样子奇特,所以我喜欢它。”……学生的回答都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大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一步步的对知识进行逐层理解和深入掌握。这种开放学生思维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