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初读的迷失与回归
2012-04-29徐子红
一、失衡:透视语文课堂“初读内退”现象
只要稍稍聚焦一下阅读教学,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各类竞赛课、展示课,甚至名师的观摩课几乎没有人执教第一课时,往往特别青睐第二课时。让人不禁产生疑问:这些第二课时的精彩是怎样演绎出来的呢?教学研究人员、专家学者也很少从理论的高度及实践操作的层面上给一线教师明确的指导。而老师们也似乎的形成了一种教第一课时没意思,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难以展示,课堂出不了彩,吸引不了听课者的思想,为了投其所好,选择第二课时的教学也就不足为奇了。长此以往,语文第一课时渐渐被教师漠视,被挤到了教学的角落,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初读内退”现象。
【案例1】一位教师在我班执教《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第一课时,下面是简要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文写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翻开书本,自由、放声地读一读。
(二)初感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检查认读生词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共用时3分钟)
3.指名逐节指读课文。(共用时5分钟)
(三)精读课文,感悟“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的意义。
(研读课文,画出语句,感悟聂将军的慈爱、和善可亲,具有菩萨心肠,是“活菩萨”。)
(四)结课。
课后,我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时,结果,全班学生能够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的只是一半不到;更多的学生在和老师联合演出了一台精彩语文课之后,连最最基本的读通课文都不过关。
【简析】初读课文“被下岗”
初读课文,尤其要关注“读通课文”这一每个学生都应当达到的阅读教学底线,这也为接下来的深度探究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然而奇怪的是,识字学词只是逐个认读一两遍便一晃而过。因此,如果我们老师再把每个孩子都能读通课文这样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缩水”了,那我们所谓的精彩语文课堂洗却铅华的背后又是什么?实在令人担忧!
【案例2】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早已淡化了“初读课文”的教学,常听到老师在办公室谈到下节语文课不知如何上时,会自我解嘲或有同事随声答道:第一课时,读书呗。是啊!在我们的逻辑思维中,似乎第一课时是不用精心地备课也能轻松完成的家常课了。主要思路无非就是: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2.自学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3.检查自学(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说说哪些词还不太理解,集体交流)。4.指名读或开火车读,再自由读。5.说说课文大意。基本就是把“读”贯穿始终,学生在老师威严的目视下,个个读得口干舌燥,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也像霜打的茄子——始终提不起精神。这样的初读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简析】为了“初读”而“初读”
有的教师认为,要落实“初读”要求,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就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书;而这期间没有教师的引导,没有读书的目标,就是一个“读”字贯穿始终——读一遍,再读一遍。这样的初读似乎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走上这一回”,当然谈不上读出整体感受,读出情感基调,读出个性感悟了,就自以为是地认为可以进入下节所谓可以施展拳脚的“精读课”的教学环节了。
二、追问:探究“初读内退”的深层原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读课文是阅读过程的基础,是为教学全过程做好坚实铺垫的。但是教师为什么不愿花更多的精力?为什么不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开展初读教学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
1.曲解“工具和人文”的统一
新课标对语文的性质做了科学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个理念下,于是就出现了广大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人文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也一改往日的沉闷枯燥,变得丰富多彩,并有越陷越深之嫌。
2.寻求“动感课堂”的热闹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了教师激情的话语和学生们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单调的课堂变得热闹、生动。我们教师就怕“初读课文”造成课堂的冷场,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同样的工夫与其放在初读上不见“成效”,不如用在“精读”上“亮点”频出。于是初读就这么被藏于身后,或一笔带过。教师俨然把自己当成了课堂的主角,早已忘记我们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结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热热闹闹,课下的收获却“冷冷清清”。
三、反思:重温“初读课文”的教学价值
透视与追问当前语文课堂“初读内退”的倾向,我们很有必要重温初读课文的价值。
1.基础功能。初读就好像是给整个阅读教学“打桩”,“桩”打扎实了,就是为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打下坚实基础。如果学生连生字都不认识,连课文都读不通,又如何去探读研究?读通课文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本固才能枝壮,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也才有根本的保证。
2.训练功能。初读的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审题、试读、理解词语、质疑问难等等的训练,尤其要花大力气对学生进行读通课文的指导训练。这些都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读通课文还是最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途径之一。
3.情感功能。如果人人都能获取“初读课文”的那一份愉悦,就必然会在阅读教学的全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反之,如果学生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上学得乏味无趣,甚至连把课文读通都觉得十分困难,当然也就不会有深读探究的好心情。
四、探索:“初读课文”的理性回归
要改变“初读内退”这一不良现象,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抛弃功利心理,一切以学生为本,认认真真地开展初读教学。下面笔者具体从“课题的导入”、“字词的教学”、“读通课文的教学”谈谈初读不应被轻视,她也能精彩纷呈。
1.导入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导入新课无疑是初读课文重要的一环。实际上,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猜谜导入、故事引入、设问引入、创设情境等。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法,只要教师根据文章的特点,做了精心的设计,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授课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应运而生,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争取课堂教学最优化,就是好的导入方法。
【案例3】《徐悲鸿励志学画》读题导入
一位教师这样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有志气地读课题!”“振奋地读!”“永志不忘地读!”如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可以好好利用的教学资源。由读题导入,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学生就会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就有成就感,阅读的期待就会高涨;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顺。
2.字词教学——用心触摸也精彩
笔者认为,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养护这种欲求。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所以,我们尽可以变换些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有滋有味的词语实践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案例4】《识字4》字词教学
笔者指着黑板上美丽的贴图(图上有茂密的树林,鲜艳的花丛,碧绿的田野,四五个孩子有的手拿放大镜在地上蹲着,有的拿着蝴蝶网兜在田野里跑着……)对大家说:“让我们也跟着这些小朋友一起到树林里转一转,到花丛中钻一钻,到田野里跑一跑,好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老师指着贴图(蝴蝶躲在花丛里,螳螂掩映在树叶上,蚂蚁暗藏在落叶上)对大家说:“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瞪大了眼睛,仔细看着。一会儿,有的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激动不已:“我看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花朵上。”“那片树叶上躲着一只螳螂。”“两只蟋蟀在落叶上做游戏。”“一只知了正在唱着动听的歌。”我顺势抓住挈机,表扬学生:“小朋友眼睛真灵,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昆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随即把“螳螂、天牛、蝴蝶”等词语贴到了相应的昆虫图旁,图文对照,让学生练读词语。孩子们一个个指指点点,读得摇头晃脑,浑然忘我。
语文教师要让字词教学这一环节不再可有可无,不再是简单的认读和抄写,而是生动地、有效地获取语文素养的过程。当词语被作者当成抒发情感的工具的时候,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就将这些词语的教学集理解、想象、朗读于一体,这样的词语将会更加形象,学生也会更加乐学。
3.读通课文——书声琅琅才是真
“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周一贯语)的确,环视我们的语文课堂,很难看到教师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的指导,也很少见到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大部分教师认为读通课文不精彩,出不了“亮点”。谁能说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就没有亮点?其实,以学定教,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这就是最大的亮点。
【案例5】《“番茄太阳”》朗读教学
课文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明明美好童心对“我”的感染,理解“番茄太阳”的含义。文中多次描写了明明的“笑”,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明明“笑”的语句,重点朗读体会。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书不读通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初读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划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在难点处回读,反复读,示范读等,以期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总之,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对于初读课文的教学,作为教师应摆正自身的位置,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关注儿童的兴趣、儿童的感受、儿童的心态,找准儿童学习的起点,引领学生走好进入文本的第一步。让我们真真切切地为学生着想,扎扎实实地让初读也出彩吧!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