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诵读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2-04-29卢梅英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6期

“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如果忽视诵读感悟,仅仅让学生硬记抽象的结论,那么“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只能是一句空话。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一种有效培养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规范语言、培养语感、积累素材、体验品味,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诵读不同于朗读,是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

一、示范引领,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精神和创造精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诵读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前提与保证。教师要通过课内有效地示范、引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并进行诵读指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培养语感,积累素材,让学生在诵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效地示范、引领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苦练诵读技能,不光是基础层面(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等)的苦练,更要有专业技能素养层面(如对文章的鉴赏力,对美读技巧的运用等)的苦练。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以高水平的范读给学生以启迪。范读能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如教《二泉映月》时,我在课前深入揣摩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反复练读,在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名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和主人公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的过程中,多次以深情的诵读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情不自禁地读,积极主动地想,立体地、多角度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

新课标指出:对“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文本留给了学生想象与表达的空间,教师要通过适时、适度地评价,巧妙地搭建让学生自由表达的平台,培养个性精神和创造精神。

二、课内训练,形成诵读技能,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作为阅读客体的课文便是学生的感受对象,怎么去感受?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读,尤其是有声的诵读,学生读得越充分,领悟得便越深入;领悟得越深入,越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对诵读方法的指导,因为学生诵读中音量偏小,速度过快,读破句子等缺陷普遍存在。教师应该训练学生从基本做起,读准字音,处理好重音、停顿,把握好住语速和节奏等,引导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直至熟读成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就十分重视诵读训练,诵读几乎贯穿了教学的始终。第一课时,他先要求学生“认真读书,不认识的字看生字表”。接着要求学生把读书过程中不理解的词写在黑板上,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读书、交流来理解。由于初读充分,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课时,于老师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引导学生理解“警觉”一词时,他请一位同学读课文,一位同学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则当杂草。当读到“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时,教师(表演)突然神色紧张地抬起头,看着天,自言自语地说:“不对啊,晴天怎么会下雨呢?”……看着老师绘声绘色的表演,同学们心领神会,诵读起来便情感丰富、兴趣盎然。因为教师导读得法,学生才感悟真切,读得精彩。正如古人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在学生逐步获得诵读技能的基础上,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植根于诵读,而且又要把诵读升华,让学生通过诵读这一途径去求“知”、去获“知”。从主要内容到作者的意图、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诵读的同时要组织他们讨论、交流,诵读中所遇到的“疑”和感受到的“知”,各抒己见,互相切磋琢磨,在反复诵读中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主旨,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外延伸,养成诵读习惯,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每上一节新课,课前一定要求学生预习,布置诵读任务,每上完一节课,一定要布置一些精彩文段让学生背诵,下节课检查并给予评价。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诵读不辍,养成一种认真读书的习惯,写起文章来就能够运用自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 “阶段目标”中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让学生人人拥有经典读本,保证学生每天诵读经典20分钟;通过灵活且富有变化的诵读形式,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诵,终生受益”,以诵读这一最便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文学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朗读、背诵教材所选择的优秀诗词文章外,还可以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民谣、古诗词、现代短文、现代散文等,以诗会、朗读会等形式,有意识地让他们多背好诗词、好文章,让美和高尚在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