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取哪瓢饮
2012-04-29黄秀英
人教版中高段语文教科书里有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本文把它称为长文),每篇长文可教学的内容多达几十项,如生字、新词的认读、理解、运用,形近字、近义词的比较,特别句式的理解、运用,标点符号的认识与使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过渡衔接等等。但是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两课时,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一个课时,40分钟是个定量。那么,怎样从众多的内容中来筛选精当的教学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用语文的眼睛去审视、发现、选择那些能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点。
一、特别字词
“特别字词”是指那些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的字词。它是破解文本的切入口。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扣住特别字词,引领学生反复咀嚼,细细品析,体会作者用词的贴切和表情达意的准确。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一文中的“……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此句中的“快活”是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快乐、活泼。它在此文中至少有三层作用:一是小夜莺用歌声引来了敌人,为有了新的任务而快活;二是表现了小夜莺的老练:在敌人面前表现出超乎异常的镇静、坦然;三是小夜莺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敌人是为了表现出一副不谙世事的样子来迷惑敌人,为下文鬼子相信他并让他带路埋下伏笔。这样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词,让学生反复推敲、斟酌,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韵味,无疑是教学的短径。教学长文更要从文本这个茂密的语言大森林里,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融语言、思维、情感的训练为一体的最短径来。
二、特色句子
由于作者的写作风格,或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往往会选用一些非同一般的句子来表达。这些句子是语言海洋中的奇花异草,要引导学生去采撷。如: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钱的魔力》中的句子。马克·吐温用比喻的方法刻画了托德见到百万英镑大钞后的笑容。那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写法呢?笔者是这样进行引导的:
课前观察某个人的笑容并描写下来。(为后面改写提供素材)
教学时笔者锁定这句话,进行了两个层面的教学:
1.理解句子。让学生阅读思考:这句话是写什么的?马克·吐温用什么方法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尝试运用。即要求学生用比喻的方法来改写课前习作中的两句话:
(1)小弟弟一笑起来嘴角就露出两个小酒窝。
改:小弟弟笑起来露出的两个小酒窝就像是(甜甜的泉眼 )。
(2)妈妈笑起来,眼角就出现很多鱼尾纹。
改:妈妈笑起来眼角的皱纹(盛开成一朵金菊)。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能“理解”语言和“会运用”语言,是个体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要想帮助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教师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地为学生架设好阶梯,并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才能使学生顺利实现从“能理解”到“会运用”的跨越。
三、特殊段落
有些长文是由几个有关联的内容连接而成的。为了使各部分衔接得天衣无缝,作者往往会使用过渡段。它是文章的“中坚桥梁“,是对前后内容的浓缩,所以是训练学生简洁表达和连贯表达的契机。如《将相和》中的“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一过渡段前一句中的“又”字把“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两部分内容顺畅地连接了起来。为了让学生体会过渡句的简练,笔者让学生对下面两句话的内容和表达进行了比较。
1.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蔺相如渑池会上第二次立了功。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经过比较,学生知道了两个并列的内容用“又”字来合并,就简洁多了。
接着让学生给下面两个自然段加上过渡段。
1. 太阳花的花朵颜色格外鲜艳,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鲜红似火,有的深黄若金。
过渡段: (用“不但……而且……”连接)
2.太阳花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怕日晒,风吹,雨淋,那样子总是蓬蓬勃勃的,只要掐一枝小小的茎,插入泥土里,不久就会生根、开花。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要精选可供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范例,让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特异标点
被选入教材的每一篇长文不仅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语言文字准确生动,而且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极其讲究。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像推敲语言文字一样去琢磨标点,感受标点之意蕴,体会标点之精妙。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中“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句中的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四个并列短语间用的是逗号;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我为什么不从毛衣入手,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呢?”此句中的并列词语设计、制作和出售间用的是顿号。大多数学生不明白其中的原因。教学时,笔者抓住学生这一认知盲点进行深挖细刨,步骤如下:
1.岀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在句中的词语后面加标点,并陈述理由。
(1)“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 , 买种 翻地 播种 浇水 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2)我为什么不从毛衣入手, 自己设计 制作 出售呢?
2.看书上的标点并比较两个句子词语及词语后标点的异同:
相同点:句子中的词语都是讲句中的对象干什么的,而且都是所干的事的几个并列过程。
不同点:句(1)中的“买、翻、播、浇”各有自己的对象。(即宾语不同)
句(2)中的“设计、制作、出售的对象都是毛衣。(即宾语相同)
当几个并列词语的对象相同时,中间用顿号;当并列词语的对象不同时,用逗号。
这样赋予了标点本该有的生命意义,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认识到标点的重要作用,感受标点的文学魅力。
五、特配插图
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配置的。长文中的插图,有的使文章内容形象化,有的展示了文字言犹未尽的意思,有的是编者特意留下的一个空白点。它就像一篇无字书,只要巧妙地开发与利用,它就能成为最直观、最简便的“教具”和“学具”。如《将相和》一文,课文为“负荆请罪”一段配置了一幅廉颇背负荆条,跪在蔺相如门前请罪的图画,但课文只简单地提到廉颇负荆请罪。至于他们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课文只字未提。于是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特别是人物的动作与表情,想象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然后将“负荆请罪”的情景还原出来,学生兴致很高,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基础。长文要短教,精选教学内容是关键。长文教学点的选择需要教师能居高临下地鸟瞰,以及在把握学科理论知识及教学思维上要有大胆创新和突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