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成就大课堂
2012-04-29唐爱玲
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喜欢听故事,就像喜欢吃糖一样,故事对孩子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一些经典的故事,他们可以百听不厌,而故事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是深刻而长远的。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一些有意义的小故事来点拨课堂,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运用故事既符合儿童年龄认知水平,又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色。故事内容包罗万象、用之不竭,传承着人类集体的宝贵知识和体验。语文课堂上用故事来点拨,一方面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语言的积累,培养了语感,又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了人类的智慧。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是推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故事来点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甚至可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故事导入:抛砖引玉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运用与新知识相关的,有故事情节的资源,呈现其生动、形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增强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上课的开始就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能顺利地将学生领进课文,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练习8》中的“春联”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过年的来历 》的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一直深居海底,在除夕的时候就会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大家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直到有一年除夕,大家像往常一样逃离村庄的时候,有位白发老人留了下来。当“年”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爆竹声,“年”浑身战栗,再也不敢进村了。然后那位白发老人身披红袍出现在“年”的面前,“年”竟然仓皇而逃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最后转变成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家家贴的红对联上都写了写什么呢?
这时候学生都沉浸在故事中,对故事中的对联也充满了兴趣。这个小故事既是一个课堂导入的点拨,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再进入对联的学习,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也更加专心,而且在课堂上也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新课开始的时候,教师若能运用恰当的故事,快速巧妙地导入新课,不但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主动探究,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会让学生把这节课甚至以后几节课的学习当成一种快乐。
二、识字故事:点石成金
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新课标中指出,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就是让孩子们乐于识字、学会阅读。但是有些字却不是那么好记忆的,而且不能生搬硬套,让学生强行记忆,因为那样会让学生对识字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之后的识字学习。这时,教师可以在必要时添加一些新鲜的故事元素,用小故事来点拨学生的识字教学,让学生的识字学习更轻松、更有趣。在教学《狼和小羊》这则故事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说:“为什么狼那么坏,狼字右边放善良的良字呢?”我当时就想着,是“形声字”。但是我还没来得及开口,就有学生举手,说:“我知道!”我就点头示意让他回答。他说:“人们都知道狼太坏,就想让它变善良点,所以在它的右边放了个良字。”大家都恍然大悟,我也大大地夸奖了这个孩子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你看,一句话,一个识字故事出来了,有了这样的故事来点拨,学生还记不住“狼”字吗?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只要坚持了“快乐识字”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识字认读都将变得轻松,愉快。
又如在教学“拔”时,很多的学生会把“拔”和“拨”混淆,尽管我强调了很多遍,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分。这时,正好赶上学生举行拔河比赛,我灵机一动,就这样来点拨学生,说:“小朋友都喜欢拔河,大家拔河的时候太使劲了,会不会淌汗呢?”学生立即表示会的。我又问:“联系拔河比赛这件事情,能不能编个故事帮助大家记住拔字呢?”有学生说:“小朋友们用手拔河,太使劲都流汗了,就是拔河的拔字。”这个识字故事说得非常好,“小朋友用手拔河,所以是提手旁,右边是放小朋友的友字,淌汗就加一点”。之后,我们班的学生很少有人写错“拔河”这个词了。
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一个成功者。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的孩子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在满足中体验着成功带来的欢乐,之后他们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去创造。识字不像听故事那么有趣,但是可以在有的字上运用点小故事,给这个字加深印象。这个故事可以是老师旁征博引来的,也可以是杜撰的,甚至可以是学生即兴变出来的,目的只有一个:点石成金,帮助学生识字。
三、课中穿插故事:画龙点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对此,我就利用一些和课堂教学相关的小故事来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在遇到看似枯燥的知识点时,也能易于接受了。例如,我在二年级教学标点符号,为了向学生介绍看似不起眼的标点符号,却对文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给他们讲了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唐朝时,一个穷人到他朋友家去玩,这个穷人非常的聪明。有一天,下起了雨,这个朋友想让他快点回去,不好意思说,于是,写了一封信,但没加标点。这个朋友写的是: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信的意思是想让他赶紧走。没想到,这位聪明的穷人在信中加了标点,把意思全变了: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他把主人的完全颠倒了。这下,学生是哈哈大笑,觉得标点符号是那么生动,那么有趣,还有这样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原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而产生的求知欲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循循善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意识到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及意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这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就可以化难为易,将学习的内容轻松装入学生的脑海,并且让学生对后面要学习的内容也迫不及待。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片欢乐、和谐。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讲究课堂语言的艺术。课堂点拨语形象、生动,就能调动学生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状态,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引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形成新的表象,达到一定的思维阶段,并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接受语文知识。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也必然也是个讲故事高手,不管是历史故事,还是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名人故事,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必然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语文课堂教学增色。一个经常受故事熏陶的学生,必然也会喜爱读书,喜欢讲故事,喜欢编故事。
总之,语文课堂的小故事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满天繁星中的一颗星,虽然不起眼,却能让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出现意想不到的闪光点。语文课堂需要这样的故事来点拨,学生需要这样的故事来点拨,老师也需要这样的故事来启发,故事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解不开的“情结”。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