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教材,提高学生语感能力

2012-04-29张冬兰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6期

心理学认为人思维的品质有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与概括性、灵活性与敏捷性。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来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逐渐具备思维的品质。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悟的能力。培养语感,需要敏锐的悟性,需要广泛的读,需要不断的写。读,能够迅速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写,则能为自己的思想感情迅速捕捉到精确的词语、恰当的句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悟得的东西多少、深浅、广窄,是学生语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直接体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优劣的标准之一。就文学而言,学生对作品中的未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再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他对作品意蕴体验的深刻程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要让学生具有捕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能力。

一、挖掘作者的写作目的

要深刻领悟言语内涵,就必须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探究作者的心灵密室,解读作者为何而写、为何这样写的问题。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可紧紧围绕“你认为爱因斯坦伟大吗”这一重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引导,索果求因,联系全文进行剖析,从文中描写爱因斯坦外貌、言谈举止的句子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读懂爱因斯坦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这样,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即通过描写人物的不足之处彰显人物伟大、可爱的人格魅力,通过生活中平凡的小事情反映人物的大品格、大情操。

再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可引导学生读题后思考这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棵樟树?游客为什么要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当作永久性纪念?教学中,这两个问题可作为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钥匙,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逐渐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对樟树的外形特点及内在品质进行准确的把握,将文字与图画、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四溢”,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将人与树联系起来,通过介绍宋庆龄的生平事迹,了解宋庆龄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事业、为儿童的教育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最后,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学生通过读中体会、联系比较,会慢慢地体会到作者看似在写樟树,实则在写宋庆龄,只是没有直接来写,而是将人物的精神品格隐喻在具体的事物当中。这时,教者可适时地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这样的写法在很多文章中都有体现。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上述两篇文章的写作意图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教师对教材缺乏准确深入的把握,不能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那么,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恐怕难以真正地领会,对文本的理解也只会停留在浅表层次。这样,提高学生语感的深刻性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要从文章中挖掘出一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经脉来,让这根经脉如同一根指挥棒,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指引学生去破译作者的情感密码,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当然,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要透过作者的写法去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去思考这样的写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我想,就探寻写作意图这一点来说,学生如能真正从每一个作者那里获得一点启示,那么学生语感的深刻性将会与日俱增。

二、挖掘角色

创设情境,挖掘角色,把学生引入文本中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借学生之口表达文本中角色的心声,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在教《狼和鹿》一文时,教师问:“小朋友们,我就是当年凯巴伯森林的猎人,为了保护鹿群,我和同伴们花了很大力气,杀掉了鹿的天敌——狼共六千多只。你们说奇怪不奇怪,为什么鹿群反而变少了,逐渐走向衰亡呢?你们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情境的创设,真心地请教,直指文章的中心,使学生仿佛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来到了端着猎枪的“猎人”面前。“猎人”的不解,使学生产生了帮助他解决难题的心理驱动,这种驱动催发了学生的话语:

“猎人哪,狼吃的多半是老弱病残的鹿,你们杀死了狼,传染病就会在鹿群中蔓延,这样鹿当然会越来越少啦。”

“猎人哪,大自然中存在着生物链,狼和鹿是相互依存的,你们杀掉了狼,鹿必然会跟着遭殃。你们破坏了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

这样的发言不是对课文的内涵最好的理解吗?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回答了“猎人”的问,对狼为什么是鹿的“功臣”、鹿为什么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这样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角色的创设并没有到此为止。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教师继续提问:“面对狼和鹿的惨剧,如果你是当今社会一名捕杀野生动物的猎杀者,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如果要在凯巴伯森林竖一块警示牌,你准备在上面写些什么呢?”提问角度的变换,促使学生转变角色,他们由解疑者一下子变成了当事者,真诚的劝说变成了真心的悔悟,深刻的教训又转化为改过的行为。

最后,教师提出这样的思考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于狼和鹿的事例呢?”“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告诉人们什么呢?”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拓宽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提升了认知水平。

通过训练,学生的语感品质具有深刻性,他们能透过言语的表层意思领悟蕴涵其中的深层意义。

(责编 韦 雄)